夏日断想(二)
(2010-07-15 10:17:26)
标签:
项目管理权力路径资质余秋雨教育 |
分类: 学术 |
不论管理学的研究怎样深入,都不能替代管理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我曾经在一本书的开头写到:“当你即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你正在上班路上:忙碌的工作在等待你;也许你还在为求职奔波:未知的命运在等待你;也许你正在憧憬着未来:美好的事物在等待你……。人生就是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追求、思考和向往。这些事情的诱人之处也许就在于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其中有一件事情对于大家来说却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都要为了生存去谋事:我们需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让现实产生效益,从效益中得到生存。而我们这本书就是试图与大家分享一种关于谋事的学问——项目管理。”简单地说,这就是管理对人们生活的一种介入。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认识,这种介入就是管理的另外一个境界——管理真实的生活。
既然管理可以作为谋事的一种路径,那么必然包括这个路径的实施程序和方法。在项目管理中,通篇都是介绍谋事方法的内容。比如,如何选择一件独立于其他事情的事情(或者称为“项目”),怎样确定这件事情未来的结果,怎么排定完成这个事情的活动顺序,怎样制定一个完备的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控制和收尾等等,似乎就是一部“成功宝典”,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任何管理的欲望。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一种“通灵”谋事之学好象并没有给大家带来多少帮助。至少对于像我这样讲了N年项目管理的人来说,没有听到或者见到我的学生因此取得了“成功”。当然,也不排除学生们成功了之后怕那些穷酸的先生借钱,没好意思声张的可能。但是,总体上看,还没有一个敢于拿了“西大”的博士学位后写一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家伙。这倒不是我的学生不具备唐骏先生的勇气,而是他们没有获得“谋事”的真谛。
在我看来,谋事之道固然重要,但比“谋事之道”更重要的却是谋事的资质。就拿谋事之学《项目管理》来说,许多国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原创者”美国人那里,它原本不是一种“教材”,而是一种认证职业经理的标准。也就是说,需要通过《项目管理》的人员,已经具备了项目经理的身份,获得了相应的资源,然后才是“学习”怎样谋事。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这种管理资质,他下面的事情可能只会成为一个游戏。其实,这种游戏在我们身边是经常发生的,如在睡不着觉的时候考虑一下如果自己当了总统后第一事情应该怎么办?等等。
2008年6月5日,余秋雨发表了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被反华媒体利用来进行反华宣传。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政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而在我看来,余秋雨所谋之事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不是“当局”,并没有这种权力主体应该承担的义务,所以他的“谋事之道”只能被人们唾弃。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本身就是国家抗洪救灾的总指挥,那么大家还会有这么多的意见吗?
还是我的那句“老话”,管理就是“权力与规则”。如果你根本没有“权力”,你的“规则”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