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龙”随想曲

(2010-05-26 03:36:50)
标签:

沙龙

随想曲

谈锋

女主人

名媛

中国

教育

分类: 学术

523日我院的2009级博士生举办了一次博士沙龙,由于“档期”等原因,我没有能够出席正式活动,但却参加正式活动后的晚餐。从DAX上的消息看,这次沙龙围绕着跨学科意义及其悖论、档案学范式及其变革和文件与知识管理三个主题展开,除研究生外学院的几位教授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出于好奇,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发现 “沙龙”一词原来自法语Salon,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在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沙龙一般都有一个美丽的沙龙女主人。沙龙的话题很广泛,很雅致;常去沙龙的人都是些名流。大家在欧洲电影、小说和戏剧中经常会看见富丽堂皇或典雅精致的沙龙场面。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也曾有过一个著名沙龙,女主人就是今天人们还经常提起的林徽因,可见这种社交方式早就传到了中国。

如此看来,我院这次沙龙不仅可以证明沙龙“传到了中国”,还可以证明沙龙也“传到了中国档案学界”,并且首次举办就暗合了经典沙龙的许多特质,比如“多半是名媛贵妇”,其中当然也不缺乏“一个美丽的沙龙女主人”等等,应该说具备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但是,如果认真一下,我院的沙龙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择其要点就是要创造一个“志趣相投,聚会一堂”和“自由谈论,各抒己见”环境。为此,有的专家提出的“去教师化”应该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尝试——因为只有“去教师化”,研究生们才可能“无拘无束,抱膝长谈”。

另外,我还听说这次沙龙由于“投资”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这可能会多少影响沙龙的气氛。特别是当沙龙也有了类似“致辞”、“总结”等程序的时候,可能就会落入“会海”的俗套。有鉴于此,我建议今后的沙龙不但要“去教师化”,还要“去行政化”,可以由一些民间组织或者民间人士“赞助”(费用可以向某网站申请),最好每季度“定期举行”;至于是否制造“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则要看“美丽沙龙女主人”的风格。

随便告诉大家,在查找与沙龙相关的语句时,我还发现了当年以色列总理住院时的一个学生造句:“沙龙大肠(长)今被切去半米”,而当年国人眼中的“韩星”正是那位大长今——一位足够“美丽的女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拖堂
后一篇:被审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