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拖堂

(2010-05-24 17:39:43)
标签:

河大

人大培训学院

我的教师生涯

红箍

教学事故

教育

分类: 教育

昨天给人大培训学院上课,差两分钟1730的时候提前结束了“战斗”。在从教学楼出来的电梯上,一个学员对我说“非常感谢老师没有拖堂”,因为他老婆刚刚来了电话,让他去学校接孩子。我顺嘴说了一句,还是接孩子重要,以免……

转过头来一想,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还真的鲜有“拖堂”的经历。一来我的语速比较快,每个单位时间应该比一般老师多讲三分之一的内容,所以用不着拖上三两分钟来证明自己严谨。二来在我的“骨子”里就认为文科特别是应用文科的教学基本不在于课堂“讲授”,一些类似于管理程序的内容在“黑板”上和PPT中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辅之以“课外活动”,所以课上讲得越少越便于学生消化和拓展思路。因此,我对那些下课铃已经响了半天、还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老师非常不解,甚至怀疑他们大脑皮层及其运行存在问题。

除了以上“主观因素”之外,我不愿意“拖堂”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二十多年前,我在河北大学代课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食堂开始“竞争”,这些食堂在采取提高饭菜质量之外的一个竞争手段就是提前开饭——你1030营业,我就1000开张。也就是说如果老师按时下课,学生就基本吃不上饭了,如果再拖堂则无异于剥夺学生吃饭的权利。从此以后,我就逐渐养成了“负拖堂”——提前下课的习惯。

来到人大教书的时候,我依然保留着在河大养成的习惯,只是“提前”的时间已经没有二十多年前那么大的幅度了。这种改变当然也与客观环境有关——就在我到人大教书不久,在一次提前了相当于“河大”几分之一的时间下课时遇到了一位我过去的老师,他当时的身份是与北京胡同里带红箍的大妈相仿的学校“巡视员”。他非常和善地告诉我,今天幸亏遇到他,不然的话,像我这种“河大习惯”在人大就算教学事故了!我在千感万谢之后,也只能入乡随俗了。

由于现在人大的学生肯定已经没有当年河大学生那样的“吃饭危机”,所以我也就失去了像在河大那样提前N分钟下课的理由。但是,我还是顽固地认为,按时或者提前一二分钟下课,应该可以算作教师的一种美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等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