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之美
(2010-05-16 06:27:30)
标签:
《聊斋志异》佳作局限性蒲松龄杂谈 |
分类: 社会 |
许多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残缺,如果人们考虑将这些“残缺”之作接上胳膊、穿上外套,那么“被完整”后的东西一定会庸常如街边的垃圾桶。因此,看似完整的东西其实不一定完美,而有些完美的东西却来自其明显的不完整——正是这些不完整给人们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前些天读到了莫言先生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谈到,是一些在大家现在看来“不完整”和局限性的东西成就了伟大的作品。比如,如果没有蒲松龄的科举(官场)失意,就不会有《聊斋志异》这样的传世佳作。如此看来,“残缺”、“不完整”和“局限性”至少在创作的动机以及结果方面是产生佳作的一个条件,恰恰是“局限”为世界带来了“美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为生活所累。在我看来,这与上面的说法是基本一致的:大家抱怨没有好文章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安逸了”,基本上失去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状态,在酒足饭饱之后偶尔提笔也大都是一些为了消食化瘀的平庸之作,或者为了应景凑数的文字垃圾。更为要命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因为“安逸”进化得“完美”和没有“局限”——好象什么都说了,又好象什么都没说,在面面俱到中失去了文章的魂魄。
在解读一些文章作品的时候,人们也习惯于求全责备,总是认为如果没有了某种“局限”的话,文章就一定会更好。殊不知如果没有了作者和作品的“局限”,文章就极有可能不称其文章了,变成一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使读者胃口全无。长此以往,大家就会逐渐失去对“读文章”的兴趣,进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最终所伤及的恐怕还是人类本身。
子曰“诗可以怨”,怨虽然多少有些“局限”,但是毕竟可以成就出作品。我以为,文章也当然“可以怨”,有“怨”的作者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却具备了创作的条件,也为《聊斋志异》般佳作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去成就“局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