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清样

(2010-04-12 06:02:41)
标签:

清样

稿件

电子文件

技术编辑

警示作用

文化

分类: 出版

花了两天的时间,在几乎足不出户的状态下读完了出版社寄来的《胡言》清样,完成了自己第N次特殊的编辑任务。

我不知道其他的同行现在乃至过去是否也有“读清样”的习惯,也许在许多编辑眼中这种习惯可能叫做“毛病”更为贴切。但是,自从我加入编辑这个行当,就落下了通读清样的毛病。当时的大多少稿件都是手写的,从字体的辨认到文字的加工都属于编辑的基本业务。由于这种稿件非常不工整,所以如果按照“看、改、查”的工作流程做下来,每天也完成不了多少字,还不能保证排版的师傅都能够“如实反映”编辑的工作成果。

当这些千姿百态的稿件变成了清样,它们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至少已经统一为白纸黑字、有固定的字体字号和行间距离。这对于阅读或者编辑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清样中间的差错依然不少,但是它已经用自己的形式明确了将来的结果——正式出版,这对编辑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你要注意哦,它已经不是那个下场不明的稿件了,马上就要出书了,你要对读者负责呀!

过了一些年,编辑已经很少再能看见以前那种参差不齐的手写稿件了,取代它们的是大家熟悉的“电子文件”。这种稿件的好处显而易见,即可以产生类似于清样的效果,不会再有辨认字体的麻烦,也可以随意处理为编辑赏心悦目的格式。但是,电子文件的一个“缺点”在于只能“机读”,这种阅读形式对于经常需要瞻前顾后的编辑来说非常不便,当然还有由于设备和软件故障引起的许多不确定问题。因此,这种“机读”稿件至少对于我来说,还不能代替纸质的清样。

此外,出版社提供的清样还带有技术编辑处理过的版式信息和印刷品特定的气味,这些都是它优于“机读”稿件而可以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它仿佛在提醒自己,这次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再出现错误就没有纠正的办法了,一定要格外小心。当然,读自己书的清样还会有另外的味道,但这时首先必须明确的,这是一个编辑流程,一定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不能让其中的错误太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档团”
后一篇:提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