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档团”
(2010-04-08 05:58:59)
标签:
档案学人谋生手段钢筋铁骨书本教育 |
分类: 学术 |
“三档团”既不是一个历史上的黑社会组织,也不是当今活跃在市面上的NGO,而是在我的一个“课堂”上博士生对一种档案学人的概括和描述。这些“学人”经历了档案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以档案学的“教学和研究”为谋生手段,是档案学术期刊的忠实作者。
在我的印象中,可以被称作“三档团”的人是一个很小的“学术共同体”,应该不会超过百人,如此小的群体可以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实属难能可贵。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基本上是在我国高等院校档案专业的课堂上、档案学教材的书本里,鲜有在各级组织机构中混个一官半职“官人”。因此,客观地说“三档团”对我国的档案职业影响有限。
由于长期受到档案学的“熏陶”,“三档团”的成员的“档案意识”要强于半路出家的“草寇”。他们凡是都会从档案学的“高度”去看待和认识问题,具有特定的“档案思维”方式:即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可能形成“档案”的,这个“档案”当然会被“档案人”收集、整理、提供利用,因此,档案管理就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维系之道”,甚至要肩负着传承历史信息的伟大责任。
有研究表明,在历史上可能出现过“三档团”所期望的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些事情好象变得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当代中国,不能马上与“利益”和“利润”挂钩的事情都会必然遭到冷落,“三档团”的标的物当然也在其中。可能与一些自甘没落的群体不同,“三档团”至少在自己的理论上希望“回到皇帝身边”,成为那把随时都可以拔出来的宝剑。
在实践或者“制度设计”中,“三档团”也力求从管理和技术等层面重现往日的辉煌。只要人们留心,就一定会从“档案专业的课堂上、档案学教材的书本里”和档案学术期刊中得到相关的启示。这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根据我的观察,人们都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社会“纳入”自己已知的“版图”和“路数”,以求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化”——“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莫笑世人痴”!
我倒是觉得,在有了一个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以后,是否还应当具备一副改造世界的钢筋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