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BOK》(续)
(2010-03-02 10:27:05)
标签:
管理大师大领域新潮洋味七月流火教育 |
分类: 学术 |
实事求是地说,与许多热销的管理学书籍和在火车站、飞机场可以“见到”的管理大师相比较,《PMBOK》只能算做一种过气的东西,甚至在众多的项目管理读物中它的知名度也不算高,这也许与目前国人或者学人的心态有关——想想也是,现在谁还会关心“猴变人”的问题。
正是在上述氛围和心态的作用下,一些所谓的管理大师便应运而生:仿佛谁的话新潮、谁的话“雷人”、谁的话带着一点儿洋味,谁就可以在学术界“风骚”一下。于是乎“集成”到处是、“范式”满天飞,如果你的文章中没有了这些玩意,好象连自己都不好意思投给“核心期刊”。大家千万不要产生误解,我并没有说“集成”、“范式”不可以登大雅之堂,更没有说文章中有“集成”、“范式”的人都是傻瓜,而是希望大家在装饰自己“嘴巴”之前多少做一些功课,不要再闹出某员外“七月流火”的笑话。
具体地讲,大家在引述一些新潮概念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弄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人在什么语境中说的,它的本来意思是什么,然后再进行发挥、继承、创新也不迟。比如在《PMBOK》中就有对项目管理的“九大领域”的基本界定,甚至包括“逐步细化”的操作程序,都可以成为管理学界共同交流的基础。你可以对此提出质疑,但是在“质疑”之前最好读一读“原著”;你可以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在“不屑一顾”之前最好把自己的裤裆缝结实,以免发生不测。
此外,我向大家推荐《PMBOK》另一个理由,在于它“无意”之中传递了一种管理人员的养成方式。也就是说,《PMBOK》在为“应试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似乎在“训练”未来的管理者养成一种习惯,即每当遇到一个管理事件或者项目的时候,你便可以着眼于“输入——转化——输出”。这不是跟大家开笑话,而是在《PMBOK》中被赋予了具体内容的东西:所谓“输入”就是你“干活”的条件和依据,所谓“转化”就是你“干活”的技术和方法,所谓“输出”当然就是你“干活”的结果。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九大领域、若干模块,你再遇到一个管理事件或者项目的时候,你的意识行为就已经被内化为一种反应行为和习惯行为;当一个人可以用“反应行为和习惯行为”去应对管理事件或者项目的时候,他的“管理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个人认为,“传递了一种管理人员的养成方式”才是《PMBOK》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