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学新说(四)
(2010-01-06 06:16:21)
标签:
干系新说美称受众原材料文化 |
分类: 学术 |
据说有个犹太人曾经断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按照这位“先知”的思路走下去,当我们“发现”了“Z学”项目中的问题之后,即便不是功德圆满,也应该算事半功倍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好比说当一个人深深地明白他需要为自己弄一顿晚饭而又缺乏“原材料”的时候,他将如何解决这个“被发现”了的问题呢?经验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退而求其次”,或者可以说得好听一些叫做“量体裁衣”。其实道理也不复杂,就“Z学”项目来说,现在仅仅是“缺乏‘原材料’”,而不是没有“原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只能是“秃子当和尚,将就这个材料”了。
如果用现代科学解释上述过程,应该赋予其“权变”或者“博弈”的美称。然而,对于一个从事项目管理的人而言,被“美称”为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项目要能够“满足或超过干系人的期望和要求”。所谓干系人主要是指项目的利益相关人,比如项目的投资方、主管机构、客户和项目的团队成员。具体到“Z学”项目,干系人至少应该包括为其“下达文书”和“立项”的主管部门、出版单位、读者和其他受众,以及“Z学”的编写人员。从这个“列举”过程就不难发现,要统统“满足或超过”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些“干系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些“诉求”还可能南辕北辙。如此一来,项目从一开始就意味着风险和危机,弄得不好,还会出现“猪八戒照镜子”的艺术效果。
面对这样的情况,解决的办法仍然是“退而求其次”,或者说是找出“干系人的期望和要求”中的最基本部分——在这个“底线”之上,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个“底线”应该表述为“如实反映‘Z学’及其所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况,尽量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说白了,就是编一本在“科学性”和“可读性”方面还说得过去的书——十分凑巧的是,在传统“Z学”的价值取向中,“出书”赫然在目——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