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
(2009-11-25 17:01:30)
标签:
出版物学术刊物一流传播效果提高质量文化 |
分类: 出版 |
最近校方的“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提高学术刊物的质量,其实提高包括学术刊物在内的出版物质量,是编辑出版界的一贯主张。我想除了少数心智不正常的人之外,没有人会质疑上述主张。然而同样不容质疑的是,要想真正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并不是一件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要从根本上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作品。尽管对于什么是“高质量”的作品人们会见仁见智,但这些作品至少应该内容健康、结构合理、文字优美,兼顾科学性和可读性,此外,还可以根据出版物的类别进行细化。要实现出版物内容的“高质量”离不开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编辑,其中“一流的作者”是可遇不可求的,超出了管理的范畴——纵然“主管部门”望穿秋水,也不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不然的话,孟姜女又何必去哭长城呢?至于“一流的编辑”则是有可能在“适当选材”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的训练和职业化的操作“锻炼成长”的——这里边倒是多少有点“管理”的味道。根据我的体会,编辑就像一个鞋匠,如果没有相当长的“职业经历”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
在具备了作者和编辑的“条件”之后,“高质量的出版物”还需要相应的装帧印刷水平。“装帧印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还必须同出版物的内容协调一致。我国的出版业近一个时期,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只是学术刊物如何适应出版业的水平,还需要一些观念和技术的转变。
在“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常常被忽略的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由包括出版物的传播数量、方式、渠道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传播数量应该是最基本的“数据”。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传播”,满足于自娱自乐状态的出版物,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当然,学术刊物不可能像一些社会类“杂志”那样大量发行,但是总有一种方式可以证明其存在和传播的必要——那么,提高或者强化这种“存在和传播的方式”,就是学术刊物通向“高质量的出版物”的唯一“出口”。
顺便说一句,与“高质量的传播效果”相关的还有“高质量”的“欣赏水平”——“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嘛!自然大家也不能排除“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