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犬吠”

(2009-11-21 10:30:10)
标签:

犬吠

狗叫

信息资源管理

学界

娱乐

分类: 人性

随着城乡交流和融合的加剧,一种过去在乡下熟悉的声音在城里也越来越习以为常,这种声音就是犬吠。当然,所谓“犬吠”不过是一些文人使用的“学术语言”,在我们乡下都把这种声音称为“狗叫”。

“狗叫”在它原产地或者追溯更加经典的出处,首先是狗与狗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然后才是狗被人类驯化之后与其主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之所以说“狗叫”是狗与狗之间、狗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是因为不能排除它与它和它与他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交流方式,比如“行为艺术”的方式等等。如果按照现在学界的观点,任何的交流都可以视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狗叫”或者“犬吠”自然也是在交流和传递信息;作为发出这些“信息”的物质,一定也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信息资源”。因此,“狗叫”或者“犬吠”就必然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进而这一研究领域又会“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趁着我们学界的“大师”、“大腕”和“领军人物”还没有顾及“狗叫”或者“犬吠”这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我等未曾入流之辈不妨先尝试一下这块“处女地”——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狗叫”或者“犬吠”除了上述用于交流的基本功能之外,至少还有一些鲜为人知重要特征。比如,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且经常是在一只狗“吠了”之后,它的其它“同胞”随声附和,即所谓“一犬吠影,群犬吠声”。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狗是一种敏感、胆小和需要依附于“他者”的动物。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被狗发现并视为“威胁”,它需要把这种“发现”通过“狗叫”或者“犬吠”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主人和同类,而同类的“随声附和”又可“以壮声势”。于是,“一犬吠影,群犬吠声”就会成为这种“信息资源管理”的独特方式。

不过常常在乡下走夜路的人都知道,往往善于使用“‘狗叫’或者‘犬吠’方式”交流信息的动物一般是不会咬人的,即“会叫的狗不咬人”。它们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召唤自己的主人和同类,暂时不会构成对“标的物”的威胁。因此,如果你在这个时候遇到这种情况请不必惊慌,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在它的“主人和同类”到来之前消失在夜色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正确的选择
后一篇:拒绝书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