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和美国”

(2009-11-18 10:01:52)
标签:

舷梯

坏人

上海浦东机场

jr

空军一号

200911152326分的上海浦东机场,朦胧的夜色中下着小雨,从一架刚刚降落的“空军一号”舷梯上走下一位与自己手持雨伞颜色相近的中年人——恭喜大家,你一定猜对了!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第44届总统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 Jr.),他开始了就任以来首次访问中国的行程。下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奥巴马与中国学生进行了对话,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游览了故宫,中美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如果我再罗嗦下去,就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了,当然我更不想变得与时下被媒体“饲养”的评论员一样“堕落”。只是需要提起大家注意,奥巴马总统的行程又一次把中国和美国“联系”了起来。

在我小时候,脑子里最早出现的国家就是“中国和美国”,并且将中国和美国“联系”了起来。当然,我那时候脑子里出现的“中国和美国”既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也与奥巴马访华没有丝毫关系。说起来多少有些诡异,那时候在我们这群孩子的语境中,“中国和美国”就是好与坏、好人与坏人,甚至是“是与非”的代名词。其中,“中国”自然是代表了“好、好人和正确”,“美国”则义不容辞地成为“坏、坏人和错误”。那时候,如果你被大家“说成”了“美国”,就意味着一无是处,并且可能因此失去了朋友而被群体抛弃——说得简单点儿,就是大家因为你的某种“恶劣本性或行为”,“今后”不再跟你玩了。

更为重要的是,那时候在“中国和美国”两极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中间地带。也就是说,没有“较好”或者“较坏”的缓冲区——在我们这群孩子的眼里,非此即彼、非好即坏,没有什么“调和的余地”。用当今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问题简单化、绝对化了,也可以说那时候的“我们”是年幼无知。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孩子们的“年幼无知”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缩影和折射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当时的主流社会还是处于“欠成熟”阶段呢?

后来,我们那帮原来张口闭口“中国和美国”的孩子慢慢地长大了,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慢慢地长大了,现在至少不会有人从概念上认为“中国和美国”是非好即坏了。但是,我们的心智是否也同我们的躯体发育相吻合,是否能够从“骨子里”摈弃“非好即坏”,或者是“非坏即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正确的选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