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写
(2009-10-16 16:13:28)
标签:
综合症出版单位观念性教师笛卡儿杂谈 |
分类: 出版 |
自从网站开通、学生们帮助“注册”了网名和密码并将这些告诉我以后,我就隔三差五地写上一段“小品”。开始的时候原因非常简单,就像是自己家请客,如果不是到了“主人”的智力和身体残缺得无法见人的时候,似乎不出来敬大家几杯、打个照面有点儿过于失礼。时间一长,反倒是真的成了生活中的一门“功课”。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名教师或者编辑,经常写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有太多的害处。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在的学校教师主要是在不断地重复某一教学内容。天长地久,就会不自觉地害上一种“祥林嫂综合症”: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多少有些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单一群体而是对不同的群体重复着“我傻,我傻,我真的很傻”这样的话,更有趣的是即便如此重复的内容还不一定是自己原创的东西。从生理学意义上讲,这种“祥林嫂综合症”不但可以证明教师自己已经出现痴呆的先兆,而且对于听到这些话的生物同样是精神上的折磨。因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从那种“我傻,我傻,我真的很傻”的语境中暂时地摆脱出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编辑患上“祥林嫂综合症”的概率比教师低一些,但是,如果每天泡在并非上乘甚至词不达意的文章中,也会对身心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好在是前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编辑的行当里提倡“编辑练笔”已经成为常识。只是有的时候好日子过久了,人们就会忘记往日的艰辛;高端的“知识”学多了,编辑们也会忘记本来属于自己的常识。因此,在出版单位往往会作为一项带有一点“强制性”的措施,要求编辑在一定时期内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我看来,这倒不见得是什么“以人为本”,而更像是出版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无奈之举。反正不管是前因也好后裹也罢,这样做的结果对全人类都有好处。
笛卡儿早就说过,“我思故我在”。也许在笛卡儿等先贤那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思考,并且通过“思考”发现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在我看来,任何“思考”或者观念性的东西如果不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就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流失。不仅如此,语言文字还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刺激”人的思维,帮助人们形成更加完整的思维成果。当一个人的“思想”冲破世俗的藩篱,在一种自由和放松的状态下变成文字;当这种状态从一种偶然的机遇变为生活的常态,在一个曾经被称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空间成长,人类是否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