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
(2009-10-17 10:49:50)
标签:
语言表达智力财富转速舌根杂谈 |
分类: 学术 |
可能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比较注意语言表达。比如,去听一位老师讲课,除了学习他的课程内容之外,还喜欢观察这位老师的语言表达。在“内容为王”的当今社会,语言表达的地位非常微妙:有时候它可以“弥补”内容的不足,有时候它却不能完全“展示”内容的魅力。
我有一位朋友天资聪慧却有些口吃,因此接收和理解他的“智力财富”要比听一首流行歌曲付出高得多的代价——有的时候我不得不打断他的话说,“你是不是讲的这个意思?”虽然我也知道这样做非常不礼貌,但是由于一来彼此已经很熟悉,二来如果再让他这样说下去,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听话的对方,都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所以不得已而为之。好在大家是多年的朋友了,非常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和表达方式,谁也不会将这样的“细节”过于关注,大家还是共同遵守着“内容为王”的原则。
然而,我所担心的是这位朋友在更普遍的“其他场合”的交流效果。如果在非朋友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我的这位朋友是否还有机会和可能将自己的“智力财富”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去呢?如果不能,那么他的这些宝贵的“智力财富”不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闲置资产”了吗?如果他的“智力财富”被闲置,那么又同没有这些“智力财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的呢?如果这些假设能够成立,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呢?当然,大家可以认为不但“地球离了谁都会转”,而且没准还会转得更快,可毕竟是一个大活人、一个是被自己“号称”是朋友的大活人放在那儿,仅仅是因为瓶子口太小而倒不出酒来,真是有点可惜。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值得欣慰”的现象,有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欠缺,他的“书面”语言表达就有可能流畅,反之亦然。更有高人曾经指点,凡是像我朋友这样的人,语言表达“失调”的主要是大脑“转速”高于舌根“转速”的缘故,而那些自以为表达流利的人却恰好相反。因此,当一些大家仰慕已久的“明星大腕”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我的脑子马上会出现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相见不如怀念”。
凡事都有例外,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在一些“场合”语言表达得非常“流利”——高唱革命歌曲时候、上台作报告的时候,据他自己讲还有在家里骂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