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鞭

(2009-10-01 12:19:37)
标签:

教育

教鞭

锄把

年级

队长

杂谈

分类: 教育

我曾经梦想过手持镰刀,也梦想过手持斧头,但是从来没有梦想过手持教鞭。而现实不是梦想,在梦想中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往往会在现实中出现——

那是在插队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地里干活,忽然队长在地头大喊:“老胡,快回来!”我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地头、满脸疑惑地问道:“怎么了?”“村里小学的老师病了,学生还在教室里,我们想来想去,也只有你去顶一下了”,队长气喘吁吁的说。看来事到如今,我也只好去面对这种现实了。在当时,类似这种不用下地的活叫做“软工”,是包括我们知青在内的所有乡下人的都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我几乎连想都没想就跟着队长去了村里的小学。

这里说是叫做学校,其实就是两间土坯房,每间房子里有两个年级、人数不等的孩子。生病老师原来教的是二四年级的那间“房子”,他留给我的就是一个能够在黑板上比划的“小棍子”——如果说它可以代表我与学生的区别的话,那就权当是教鞭吧。我手持教鞭,还是感觉与刚才拿着的锄把有些不同——虽然重量轻了一点,但实际的分量还是不轻的——毕竟这关系着祖国的下一代未来的命运,不像锄错草苗那样还可以挽救……唉,反正都答应人家了,就不用想怎么多了。于是,我喊了一声“同学们好!”——我的“执教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别看现在我们这些已经混成大学教授的人五人六的家伙,其中不见得有几个能够调理的了当初我们村里土坯房中那些孩子。我还是后来到河北支教的时候才知道,这种在一个土坯房中有两个年级的教学形式叫做“复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很讲究的,至少出现在这里的“教师”一定不是从“地里”刚刚被叫来的。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当我这个刚才还握着锄把的农民手持“教鞭”出现在土坯房中的讲台上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时刻开始了。

“崭新”归“崭新”,我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虽然当时的“土坯房中”没有现在小学中那么多课程,但是在一个“空间中”完成二四年级的算术和语文也着实不容易。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先让四年级预习,然后给二年级的学生讲算术。等讲完二年级,刚刚准备给四年纪学生上课的时候,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做作业,而要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当我问原因时,他们居然说过去老师这个时候就让回家了。我都可以想得出来,他们回家后作业会做成什么样子!因此马上予以纠正——“你们过去的老师已经不在了,我要求你们立刻做作业!”为了强化我纠正的力度,用我手中的“教鞭”重重的敲了一些课桌。学生的反映也很迅速,他们放下书包、双手包头……尽管他们的爹娘都不只一次地对我说过“谁要是不听话就给我揍他们”,但我的“教鞭”每次“亲吻”的只是那些倒霉的课桌。

可能是由于教鞭的使用频率太高的原因,生病老师的“遗物”很快就四分五裂了,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很快又做了一个“新的”——一个比它的“前辈”长一倍的“教鞭”,它的势力范围也大大扩充,可以直接“威胁”到后排四年级的学生。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教他们武术的老师——在我的教学“成果”中,印象最深的是纠正了他们朗读“雷锋的童年”时的当地发音,让他们明白在算术运算中“撮层”的正确说法应该叫“竖式”等等。我不仅没收了上课时孩子从窗外投进来大枣,还收获了很多快乐……

后来,那个生病的老师病好了,他和村里的干部都希望我可以留下。但我还是觉得,手持“教鞭”对于一个十几岁、同样也可以算做孩子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太伤神了,不如回到地里更加自然、充实。因此,我又去了不久前被队长叫出来的地方。

     如果仔细算算,我当年教过的那帮孩子现在也应该过了不惑之年,希望在他们心灵深处没有留下有关“教鞭”的痛苦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因人而异”
后一篇:“再版前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