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书脊”
(2009-09-06 15:41:40)
标签:
书脊弹性增刊封底老革命杂谈 |
分类: 出版 |
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编辑工作以来,我已经在编辑出版的行当中混了快三十年。但是,有时候时间并不能说明问题——这就是许多人做了一辈子编辑,让人看上去还像个菜鸟的原因。大家可能会说这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其实不尽然——“老革命”也有“遇到老问题”犯晕的时候。
比如,在前几年做“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书脊怎么做了——即便不是编辑,大家也知道凡是被称为书的东西都是有书脊的。最简单的书脊,是用订书钉将书页订好对折形成的“书脊”,业内人士称之为“骑马订”。此外,就是有一定厚度的书脊,或方或圆,但都要有一定的“厚度”——即尺寸。可是问题来了,负责“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的某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要设计“弹性书脊”。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弄明白,所谓“弹性书脊”,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没有准确尺寸的书脊。之所以要这样的书脊,是因为编辑对成品书的厚度没有准确“把握”。再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如果设计出的书脊有区别于封面和封底的特征,则很难保证图书装订后的效果。
为了满足编辑大人的要求,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书脊“去特征化”——将它设计成与封面和封底同样的颜色。既便如此,由于书脊上不能连文字都没有,所以也不能保证已经非常具有“弹性”的书脊装订出来后不是歪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部分,书脊几乎没有“正的”的原因——每当我看到这些书,就有一种消防大队被火烧毁后的愤怒和悲凉。
老年间有“吃一堑,长一智”和“坏事可以变好事”的说法。自从经历“弹性书脊”事件之后,我就时刻等待着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机会。大家还真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机会还真让我撞上了——那就是我们杂志为缓解稿件压力出版“增刊”的时候。由于“增刊”的印刷数量非常之少,所以如果单独排版印刷封面会形成“巨大”的成本。如果让印刷的“增刊”封面真正成为“正刊” 印刷的一部分,“弹性书脊”则不失为一种“上佳”的选择。
当然,这里采用的“弹性书脊”已经不是它的“经典方式”,而是一种将两种不同尺寸、封面封底制作要求相近的出版物一并设计、印刷的方法。如果你是专业人士,你一定会从我们杂志的“成品”中发现玄机;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你也许会从中体会到“什么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