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与爱

(2009-07-21 09:06:58)
标签:

婚姻

社会心理学

非理性因素

媒妁之言

感情因素

分类: 学术

近一个时期,学界出现一种倾向,即有些学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过于“偏爱”,以至于遭到了“掌掴”等。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早年间的男女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形成的婚姻——小两口原来根本没有见过面,只不过后来接触的多了,就渐渐产生感情和爱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认同程度,是与“交流的频率”成正比的。于是乎,那些“原来根本没有见过面”的人大部分都“产生感情和爱情”,其中的大部分还都“白头偕老”了。

然而,学术研究与恋爱结婚毕竟存在很大的不同。凡是经历过后者的人们都知道,恋爱结婚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智商不断降低,情商有所上扬”的过程。其中,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进而使人多少有些“发昏”。而从事学术研究则必须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行为,如果搀杂了感情等非理性因素,甚至出现关于“偏执”的情况,那么,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

话虽如此,但有些“事物”接触多了,就难免暗合了“社会心理学的定律”——日久生情,把“研究对象”当宠物饲养。如果真的到了这种“境界”,我还是建议“研究主体”暂缓或者放弃对“研究对象”和“受众”的折磨,找一个山清水秀、人迹罕见的地方,让自己的心绪回归自然状态,然后再考虑是上天还是入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校有狼
后一篇:又一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