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王和片后的黃梅調音樂--
「梁山伯與祝英台」vs「江山美人」
記得在某篇曾提及, 有家影音店的老闆說過, 國語老片當中,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片王, 而「江山美人」是片后,
銷售量遠遠超過其他老片, 甚至一些新片. 這兩部電影實在很經典,
有很多共同點, 當然也各有特色.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這兩部片子都是黃梅調電影, 均由邵氏公司出品, 當時都是叫好又叫座.
只不過, 當年在香港, 似乎是「江山美人」更受歡迎一點,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時在香港上映也很賣座, 但卻未到達轟動的程度,
等到台灣上映后那種炙熱的瘋狂, 才讓香港人驚覺「梁祝」潛在的魅力.
不過直到現在, 香港人對「江山美人」和「梁祝」,
基本上兩片的地位似乎是差不多的. 然而對台灣的人來說,
「梁祝」的魅力四五十年來不減,
「梁祝」永遠是黃梅調電影之最.
這兩部都是導演李翰祥的作品,「江山美人」是林黛和趙雷繼「貂蟬」後再次於1959年攜手合作,
當時兩個人均已成名, 而「梁祝」在1963年上映,
由當紅的樂蒂和當時的新人凌波擔綱.
兩片分別都得到亞洲影展多項獎項,「梁祝」更獲得第二屆台灣金馬獎多項大獎(
1959年「 江山美人」時台灣還沒有金馬獎).「 江山美人」的成功,
開啟當年黃梅調電影的熱潮,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大賣則將黃梅調電影推向極致.
這兩片主要差異在於「梁祝」中的男主角由女性反串,
但兩片的效果各擅其勝, 均極成功, 但兩片最大的不同點其實在音樂.
「梁祝」由周藍萍作曲, 而「 江山美人」係由王純作曲,
但兩片做詞均出自李雋青手筆.
提到黃梅調, 有的人認為是發源自湖北黃梅,
後來慢慢演變發展成為安徽的戲曲;
另一種看法是認為來自台灣民間早期的歌仔戲. 不管是源自何處,
相較於其他的戲曲和音樂, 黃梅調的旋律比較簡單而且重複的地方很多,
但是容易上口. 五六十年代的黃梅調電影歌曲, 算是改良式的黃梅調,
該是在基本的旋律上加上一些變化, 將其豐富化.
如果我們聽了多部黃梅調電影插曲, 雖然詞曲互異,
但是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在「玉堂春」裡面會聽到某些音樂片段, 會覺得很熟悉,
原來是在「梁祝」中就有的旋律, 可能在「三笑」也有部份重複.
我想除了黃梅調旋律曲調的特性外, 這跟作曲的人也許有點關係.
「江山美人」的作曲是王純, 還有之前也很賣座的「貂蟬」也是他的作品,
但後來卲氏的黃梅調大都是由周藍萍作曲,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
使得「江山美人」在音樂旋律上獨樹一格,
跟其他黃梅調電影很不一樣.
說到黃梅調就不能不想到靜婷, 這位五六十年代的電影代唱天后,
她曾表示過比較喜歡「江山美人」的插曲, 也比較欣賞王純作的曲.
她覺得王純作的曲好聽又較有特色, 當然這跟個人的喜好很有關係.
靜婷認為「江山美人」裡面的插曲, 每一首各有特色, 都可以獨立拿出來唱.
這倒是中肯, 片中「戲鳳」,「扮皇帝」或是「天女散花」這幾首插曲,
多年來不斷被拿來表演. 我們留意一下,
「江山美人」的旋律確實跟其他黃梅調電影不太一樣, 格調高雅清新,
這使得她在眾黃梅調電影中自成一格,
只要一聽音樂我們就知道這是「江山美人」. 為「江山美人」錄音時,
讓靜婷印象深刻而且比較困難的一件事, 是歌曲錄好電影也拍好之後,
導演李翰祥突然決定將戲中其中一小段重錄其中插曲.
把戲中林黛飾演的李鳳姐在正德皇帝(趙雷飾演)一去渺無音訊後,
在一個夜晚獨自在當初她們初遇的樹下飲泣的這一段,
要求靜婷重新錄過歌聲. 原本這一段的插曲和其他部分一樣, 靜婷代唱,
有音樂配樂. 但是李翰祥看了毛片之後, 覺得這一段林黛傷心唱出的心聲,
如果不配音樂改為清唱, 哀怨的效果可能會加倍. 所以, 重錄的時候,
靜婷變成配音員, 得要看著已經拍好的電影, 配合林黛的表演和嘴型,
重新清唱錄歌, 難度比較高.
靜婷對「梁祝」插曲似乎沒有那麼喜歡, 她提出的一點倒是我從來沒有想過.
她認為在「梁祝」中, 作曲的周藍萍在譜凌波部分的音調太高了.
因為凌波扮演的是男生, 唱的應是男聲, 但是戲中她的部分Key太高,
根本不屬於男聲的調, 像女聲一樣. 這樣的情況下,
就顯的祝英台的歌聲過低了. 這一點靜婷非常不滿意,
但是她也覺得如此倒也非常符合樂蒂低沉的聲音.
也許如此使得觀眾非常容易接受靜婷為樂蒂的幕後代唱,
將靜婷的歌聲和樂蒂的演技融合在一起, 產生相乘的戲劇效果.
說實在,「梁祝」中凌波的歌聲有些部分實在刺耳, 但是配樂動聽,
背景如詩如畫, 演員們演技細膩自然,
讓觀眾融入劇情和歌聲而忽略了這個小小的瑕疵.
雖然如此, 靜婷卻非常讚賞周藍萍編曲配樂的功力.
靜婷認為「梁祝」插曲能夠傳唱至今, 主要就是配樂高明. 音樂我是外行,
但曾聽專家說過"作曲容易編曲難", 作曲主要是創作, 針對主旋律;
但是編曲, 卻需要精通熟悉各種樂器的特色,
才能在適當的地方融入不同的樂器聲, 產生和諧共鳴的效果.
尤其當時「梁祝」的樂隊多達五十人, 中樂器和西洋樂器同時並用,
如果周藍萍編曲功力不夠, 絕對沒辦法譜出旋律悠揚又動聽的「梁祝」樂曲,
讓影迷如癡如狂, 人人朗朗上口, 至今不墬.
我想從來沒有一部國片的配樂樂隊和插曲和聲的陣容像「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樣,
除了中西樂隊, 和聲歌手也有五六十人, 聲勢之龐大, 可能真的是空前絕後.
靜婷除了祝英台的獨唱部分, 也唱和聲. 此外,
當時電懋的基本演員容蓉(錢蓉蓉), 除了為電懋拍戲, 唱電影插曲,
也為卲氏的「梁祝」唱和聲. 容蓉進入電懋之前在台灣拍過幾部電影,
和周藍萍合作過. 後來周藍萍到香港發展, 為「梁祝」作曲編曲,
便找容蓉唱和聲, 還有高寶樹師母部分.
容蓉回憶當時唱一首和聲有50元港幣收入, 獨唱一首200元.
當時她初入電懋時, 一個月的待遇不過400港幣, 唱歌賺外快,
對收入幫助很大. 靜婷還提及當時和聲人數眾多, 甚至連黃霑都"混"在其中,
後來導演李翰祥要求每位和音都要試音, 以免濫竽充數.
靜婷提及後來導演李翰祥發現其實她也可以唱黃梅調的男聲,
只不過拍「梁祝」之前, 卲氏方面都認定靜婷只適合唱女聲.
而凌波爆紅之後, 邵氏所有黃梅調的反串和插曲男聲都由她包辦,
靜婷也就沒有機會在黃梅調中發揮多元化的歌藝. 在靜婷眼中,
凌波實在是運氣很好, 說來真是如此. 論歌喉, 凌波差靜婷太多; 論演技,
沒有樂蒂細膩深刻; 論外型嘛...,
但是就憑梁山伯傻憨的造型和不造作的演技以及「梁祝」優美的旋律,
配上她的歌聲, 就讓台灣人和東南亞華僑為之瘋狂,
使樂蒂和靜婷這兩位「梁祝」的功臣, 飽受冷落滋味. 如果光說是運氣,
其實還不太夠, 實在還有點奇蹟的成分. 除了感嘆造化弄人之外,
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命和運, 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真的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功業.
當初卲氏和電懋競相要開拍「梁祝」的時候, 兩邊都跟靜婷接觸過,
邀請她為電影幕後代唱. 當時靜婷相當為難, 不知如何抉擇,
後來決定去請教姚敏. 姚敏因為百代唱片公司的關係, 靜婷當他是老師,
雖然姚敏一開始並不欣賞靜婷, 認為她中氣不夠.
姚敏當時為電懋/國泰的「梁祝」作曲, 但是當靜婷去徵詢他的意見時,
姚敏不敢幫靜婷作決定, 也不敢要求靜婷為電懋「梁祝」代唱,
因為當時邵氏開的酬勞是電懋的兩倍. 既然姚敏不堅持,
靜婷當然也就樂得挑薪酬高的邵氏「梁祝」了, 如此就得罪了嚴俊,
因此嚴俊對她非常不諒解. 偏偏邵氏「梁祝」很快拍竣,
而且一上映就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 而嚴俊國泰的「梁祝」遲遲沒有拍好.
接著邵氏乘勝追擊, 再開拍「七仙女」, 仍由李翰祥,
樂蒂和凌波鐵三角攜手合作. 誰知後來先是樂蒂辭演, 跳槽電懋,
然後李翰祥和邵氏關係惡化, 在電懋暗助下, 也離開邵氏自組國聯公司,
到台灣拍片. 到了這個時候, 已開拍的「七仙女」群龍無首, 說來諷刺,
邵氏又把原先打對台,
在電懋資助下為自己國泰公司拍攝「梁祝」的嚴俊請回來協助導演「七仙女」.
說來天下事真的難預料, 在電影界沒有永遠的敵人, 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原先嚴俊在卲氏擔任導演, 也當演員, 而因為「梁祝」,
邵氏認為嚴俊抄襲他們的計畫, 賓主關係發生變化,
嚴俊和李麗華等同離開邵氏. 邵氏找李翰祥和樂蒂等人, 集中公司人力財力,
全力支援拍攝「梁祝」. 投資之鉅, 規模的龐大和公司重視的程度,
以往沒有任何電影可以與之比擬, 為的就是要打垮由嚴俊導演,
李麗華和尤敏主演的國泰「梁祝」.
結果目的達到,「梁祝」還打破過往紀錄大賣, 也栽培出一棵新搖錢樹--
凌波, 卻把功臣李翰祥和樂蒂氣走,
這時又請回原先的敵人嚴俊來對付李翰祥等人.
這種轉變真的是十足電影界的羅生門, 讓人眼花撩亂, 令人神經錯亂.
靜婷回憶有一天為「七仙女」錄歌,
一進片廠就碰到嚴俊回來導「七仙女」(其實「七仙女」由三位導演合力完成),
一看到靜婷就破口開罵, 讓靜婷當場落淚. 氣得她發誓只要是嚴俊的電影,
她就拒絕代唱. 後來, 嚴俊在公開場合向她道歉, 彼此才釋前嫌. 多年後,
靜婷在一次餐宴場合中遇到李麗華,
李麗華還當面向她求證當年「梁祝」代唱和姚敏這回事情,
可見當年靜婷的幕後代唱實在也牽動兩部「梁祝」成敗的一大因素.
時光荏苒,
「梁山伯與祝英台」和「江山美人」都已經四五十歲了, 除了凌波和靜婷,
其他的演員和導演大都已走入歷史.
感謝五六十年代這些閃閃發光的銀河明星歌星和音樂大師們,
為我們譜出傳唱千古的旋律, 留下這麼美好的倩影回憶,
讓我們在悠揚的歌聲光影中, 彷彿置身在千百年之前的時空,
和祝英台一起求學, 到梅龍鎮買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