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日志:彼得·杰克逊笑看风云

(2006-03-10 01:30:43)
分类: 美国电影

《金刚》日志:彼得·杰克逊笑看风云

 

《金刚》日志:彼得·杰克逊笑看风云

 

沙丹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不知道大胡子彼得·杰克逊是否有着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即使《金刚》长达八个月的制作周期把他折磨的筋疲力尽、衣带渐宽,仍然不辞劳苦、“笔”耕不辍——当然,是通过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每天的点点滴滴,并利用网络及时地呈现在亿万影迷面前。这样做,一方面显示出彼得对《金刚》超凡的自信心和控制力;此外,或许也有着商业上的考虑,因为事实证明好莱坞大制作的前期过分地藏着掖着,百害而无一利,《哥斯拉》(1998)的票房惨败可见一斑。而《金刚》日志的适时推出,满足了观众膨胀的好奇心,更恰似一剂免费的宣传良方,环球公司的头头脑脑目睹此状,怎能不背地里偷着乐呢?好啦,现在就随我来,看看《金刚》背后的一个个小秘密吧。

 

一 超级制作显神威

 

   作为一部重拍片,《金刚》在保留原先故事线索的基础上,比1933年的老版本长了几乎一倍。细细想来,除了女性与金刚的情感历程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来自于大场面的创造与渲染。它们在影片中如此的逼真、富有动感、慑人心魄,使得观众不由地感叹:2亿多美元的投资真得使在了刀刃上!

   复制纽约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座“纽约”竟然全部是在新西兰搭建的。为什么不去美国实景拍摄?彼得笑笑说:“现在拍摄作为1933年的纽约是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当年也困难重重。”于是,艺术家们到各大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当时的纽约照片,并尽可能详细地研究各种建筑细节以及花样繁多的广告牌,甚至每条街上行人的数量都在考量范围之内。

   当然,去美国亲自登顶帝国大厦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不过彼得更关心高空中风力的强度以及对人的影响,因为“如今的数码效果作为一个工具跟实际大厦同样有力”。不仅如此,彼得对许多电影中干净清洁的纽约很不满意,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粗糙感。基于此,艺术指导杰莱米·本内特的画笔下的纽约超越了真实的桎梏,而呈现出一种近似疯狂的概念。

骷髅岛是影片中的另一场重头戏。在真实情况下,它却远没有那么危险神秘;不过环球公司仍然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美元的投入。黑褐色的岩体参次嶙峋,实际上却是用聚苯乙烯材料堆砌雕刻而成的,这样一来不但轻便利于运输,更保证了演员在山路上坡爬滚打后不至于伤筋动骨。

有趣的是,在构筑悬崖峭壁时彼得竟也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因为这种山体必须先用废旧集装箱搭建,再填充混凝土和泡沫材料。可是新西兰区区小国,到哪里去找如此多的集装箱呢?经过千辛万苦,剧组终于搞定了一大批印有COSCO(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标志的旧货柜。没想到,连中国也为《金刚》的顺利完成出了一份力呢!

不过,最让演员叫苦不迭的,要数“冒险号”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的场景了,因为每一个镜头过后,他们就俨然成了落汤鸡,即使是大牌明星也不能幸免。这些镜头当然并非是在真正的大海中拍摄,而是由一排高大的倾倒箱控制完成。它们都可以容纳几千公斤的水,并利用底部的踢板制造海浪效果。使用时,上抬的踢板改变了水流角度,由此制造出急遽升高、敲打船舷的巨浪。因此,当演员们在同风浪搏斗时,我们不必再为他们的安全提心吊胆,倒是置换的干衣服得多预备几套啦。

二 精雕细琢迷人眼

 

    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当数金刚与暴龙的殊死搏斗,场面疯狂惨烈至今令人为之震撼,但艺术家在一些细节部分的精心雕琢同样巧夺天工。它们往往并无出彩,甚至令人忽视,却包含了创作者和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冒险号”号船上曾经运载过大量野生动物,难免遗留下一堆堆形状各异的排泄物。这可不是真的臭不可闻的粪便,而是用泥土和调料混合而成的仿真物,否则杰克·卓斯克也不会猫在动物笼子里安心的写作了。不过,制造粪便也不是件容易事,道具师们为此专门跑到惠灵顿的动物园里实地观察各种动物的粪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的道具粪便的颜色、浓度和形状。有时候,为了确定这些道具中的盐分是否合适,道具师甚至要亲口尝试。看起来虽有些倒胃口,却着实让人由衷佩服。

骷髅岛上也隐藏着一些小秘密。看起来绿油油的植被,实际上是由人工塑料草皮和新西兰独有的苔藓和垂蔓二者结合而成,配上滴水效果,湿润的密林空间蔚然而生。搜救队员们在湖中划船的部分却是单独在一个水池中拍摄的,水池边铺满了粘稠的泥土,水面上撒满浮渣和青苔。实际上,大家所看见的青苔是拿泡沫颗粒调色制成,效果绝对以假乱真;而黑色的泥土更是用墙纸糊和消毒泥煤混合而成,既可以清晰地在上面留下脚印,又不会弄脏池水影响拍摄,实乃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影片当中的很多小道具都是根据历史中的真实版本还原而来。女主角诺米·沃茨头上所戴的帽子完全根据1933版费·芮的样式克隆出来的。杰克·布莱克使用的老式手摇摄影机,出自1916年生产的贝尔豪2709型号,需要每秒钟匀速地摇动三圈(据说杰克对此颇有心得)。帝国大厦上空射击金刚的双翼飞机也是当年海军的标准装备,只是现在已经难觅其踪。为了追求真实,彼得特意找人将飞机当年的设计图纸从博物馆里翻了出来,按照当年的尺寸重新制造出来,当然为此他也绝对少不了大把烧钱。

 

三 明星演技大考验

 

   《指环王》中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彼得对影像奇观、数码应用的重视要远远大于明星本身,或许适中的演员劳资份额能使他更充分在幻想的空间中翱翔。如此来看《金刚》的明星配置,虽然称不上是顶级豪华,倒也让人刮目相看:阿德里安·布洛迪,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影帝;诺米·沃茨,不久前凭借西恩·潘的《21克》斩获金狮影后;至于搞笑怪才杰克·布莱克,天生就是一个活宝,那狡黠敏捷的目光颇有点杰克·尼科尔森年轻时代的影子。

布罗迪本身就生于纽约,让他饰演家乡的一位戏剧家自然颇为合适。但是,导演却没给他分配什么意味隽永的长篇独白,反而火爆惊险的动作戏倒是不少。这下,布洛迪可吃了不少苦头,在“冒险号”上被海浪冲击、被巨型蝙蝠扔落到河水中,凡此种种他一般都亲力亲为。最惊险的一幕出现在结尾,金刚追逐布洛迪的黄色小汽车,所有惊险的飞车动作都由他在绿幕前自己完成,而车头上固定的四台摄影机也完整的记录下这一组完美的镜头。目睹此状,连一旁的特级飞车队员也不无沮丧地声称:“我失业了!”

而生于英国长于澳洲的诺米·沃茨颇有点大器完成的意味,尽管已经年近四十,不过银幕上的她仍然如此美丽性感,以至于连勇猛无比的金刚都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本片对她而言,既是升入事业顶峰的助推器,也是一次近乎残酷的考验。因为她大部分时间的所作所为,就是面对一团虚无的空气释放情感,并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在金刚的巨掌中挣扎,在暴龙的脑袋上翻滚,好在苦尽甘来、终成正果。

那么,在这种表演时,导演是如何构图的呢?原来,彼得早已让技术人员将分镜头脚本用数字的方式绘制出来,演员在表演时瞥见前方的电脑提示,自然就知道该如何运动了。镜头拍完后,通常要使用抠像合成技术。在中国,导演一般采用蓝屏抠像,而在欧美却是绿屏。道理很简单,使用蓝屏的话,白种演员美丽的蓝眼睛马上会失去那迷人的光泽。

杰克·布莱克既会搞笑,也会发飙。在《金刚》的官方网站上,不知哪个胆大包天的工作人员透露出杰克的真实身高——1.63米!这让一向颇为自恋的杰克不禁恼羞成怒:“那根本是狗屁!知道吗?因为我明明是170公分,要是再做完瑜珈的话,通常是171公分。地球人都知道,瑜珈能够伸展肌肉、骨头和筋。”不过,他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同事们看笑话,更导致他心智大乱,连彼得也遗憾地说:“失去集中力实在是很可悲,他一向表现非常专业,不过最近却愈来愈退步。”直到杰克不知道从何处搞来一双被称为“矮子乐”的男士高跟皮鞋后,事情才有了转机。至此往后,无论身居何处——即使在受到恐龙攻击,玩命逃跑时——杰克都气宇轩昂地蹬着那双高跟皮鞋。

 

四 金刚家族添新丁

 

    在《金刚》拍摄的第123天,彼得正襟危坐地面对摄影镜头向全世界的影迷发布通报:《金刚》的两部续集已经在筹备运作中,首先是《金刚之子》(预计2006年6月),其后是《金刚之深入狼穴》(预计2006年12月)!看来,对金刚天生热情的彼得是想弄出一套类似《指环王》式的伟大系列。这条绝密的消息被环球高层封锁了很久,实际上设计图已经完成,而为金刚和“咕噜”斯米高诠释表情的安迪·瑟克斯在片场中也再一次浑身布满精密的传感器,在计算机上留下丰富的跟踪轨迹。

《金刚之子》同样还是一部重拍片,不过故事被移到了十年之后的“二战”期间,这和原来的版本有了显著差别。当美丽的安·黛若得知金刚的白化症后代仍然存活,内心被封冻的感情重新被点燃,她再次踏上小岛去履行自己十年前未尽的责任。这部影片的投拍表明,诞生于1933年的五十英尺庞然大物虽然年逾“古稀”,却仍然是最热门的灾难片创作题材,金刚的家族谱系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

憧憬之余,我们还是难以忘记金刚系列的“祖师爷”梅瑞恩·库珀和恩斯特·肖德萨克,包括《金刚》、《金刚之子》(1933)和《巨猩乔扬》(1948,肖德萨克独立执导)在内的“三部曲”使得他们登堂入室,受到后代的顶礼膜拜。他们既是拍摄惊险片的高手,同时也是冒险游爱好者。不过,当年由于《金刚》的预算极低,因此在拍摄时,两位导演不得不使用先前一部作品《最危险的游戏》(1932)的丛林外景,并请来费·芮饰演女主角安·黛若。数十年后的自传中,费·芮仍然对自己在金刚掌心中蠕动的情景惊叹不已。

而实际上,使用逐格动画技术拍摄的金刚只有45厘米高,里面用钢片作支架,填充棉花,外面包上毛皮,加上一只可以灵活扭动的头部,就算大功告成了。谁能想到,正是这个粗糙的模型竟能衍生出如此丰富的世界怪兽文化!除了同年的《金刚之子》和英国的《金刚皇后》(1976),比较出名的还有杰夫·布里奇斯76年的复拍版和美女塞隆主演的“温馨版”《巨猩乔扬》(1998)。聪明的日本人也由此受到启发,开发出“哥斯拉”这一形象,并在1962年弄出一部不伦不类的《金刚pk哥斯拉》来,煞是有趣。

不过,当有日本女记者在片场重提哥斯拉时,杰克·布莱克一脸满是不在乎的表情:“金刚是所有的怪物之王,比哥斯拉更厉害,比哥斯拉更强壮也更聪明。哥斯拉就是一只笨蜥蜴,金刚跟人类很接近,我想他可以说是一只毛怪。”没错,相比富有人情味的金刚,谁又能希冀美丽的安·黛若小姐能和凶残的哥斯拉也炮制一份如此悲天悯人的恋情呢?

 

 

《金刚》日志:彼得·杰克逊笑看风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