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欧日电影 |
通观全剧,可以发现迈克·李对“英国新浪潮”显而易见的继承关系。首先,这是一部呈现“生活片断”(slice-of-life)的现实剧。对比相似题材的影片,如夏布罗尔的《女人故事》(Story of Women ,1988)和特里尔的《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2000),李完全剔除了技巧化的情节剧方式,也没有极力地渲染女主角的悲惨境遇,整部影片朴实无华,视角非常客观。理·斯基科曾将主题归纳为“茶与怜悯的馈赠”[1],我想这是十分精确的。影片大部分都是内景,观众便随着维拉矮小的身影忙忙碌碌、走东串西,去帮助那些需要关怀和安慰的人。其次,《维拉》还延续了60年代以来英国“粗砾的现实主义”(gritty realism)传统。“新浪潮电影”中的主角,如阿尔波特·芬尼和理查·伯顿,都是“愤青”的代表,他们不满社会的现实,沾染着一股好勇斗狠的韧劲儿。这种气质到了迈克·李的《赤裸》中则变得更加黑色而令人绝望。而在本片中,维拉固然没有反抗社会的意识(她不像《女人故事》中胡贝尔那样纯粹为钱帮人堕胎),但她善良的心灵和朴质的品格与中产阶级(那些道貌岸然的医生)和唯利主义者(为维拉做中间人的莉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本片视为迈克·李对实利主义者和消费主义者的一次道德抨击。
不过,和“新浪潮”电影不同的是,迈克·李几乎从来不将现成的小说和戏剧搬上银幕(除了处女作《凄凉时刻》)。他解释道:“据我所知,没有一部新浪潮影片来自于原创剧本。除非有我没看到的,我想它们都改编自某部小说或戏剧,因此相应的做作夸张不可避免。”[2] 即便小说和戏剧中也有很多动人的电影化元素,但对于迈克·李而言,那些普通生活中所蕴含的韵味和诗意更令他着迷。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冒险地坚持采用“即席创作”(improvisation)作为他唯一的拍摄方法。譬如1995年在伦敦梭霍区拍摄《秘密与谎言》时,“没有剧本,没有标题,没人知道这部片子说的什么,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当然)也就没什么笑料”[3]。很长时间中,创作人员只知道这部影片叫“无标题95”。创作《维拉》时同样如此,除了主演斯汤顿,其他所有演员都不知道影片是关乎堕胎的。迈克·李和演员们共同创作,并一遍遍在舞台上推敲琢磨,经过六个月才正式拍摄。有趣的是,影片竟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于是,迈克·李开玩笑地声称,他得赶快整理剧本以便能够将其顺利地送到评委手中。可事实上,“被提名的剧本并不存在,整部电影就是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