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影史名作之八:《新桥恋人》

(2005-12-12 23:28:16)
分类: 欧日电影
法国影史名作之八:《新桥恋人》

《新桥恋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赏析

1991  Drama / Romance
导演:里奥·卡拉克斯(Leos Carax)
编剧:里奥·卡拉克斯
摄影:让-伊乌斯·埃斯科菲(Jean-Yves Escoffier)
音乐:本雅明·布雷顿(Benjamin Britten)、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主演:丹尼斯·拉旺、朱丽叶·比诺什

故事大意:
   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年轻人阿历克斯(丹尼斯·拉旺)从流浪收容所回到他的家——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大桥。在那里,他发现了米雪(朱丽叶·比诺十),一个精神错乱的年轻女人,睡到了他的“领地”上。原来,米雪和男朋友吵翻后,从家里跑了出来,她的一只眼得了疾病,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双眼失明。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家,两个孤苦伶仃衣衫褴褛的年轻人逐渐发现了相互偎依时的愉悦和浪漫。随后,米雪在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自己的眼睛有可能会治好,但显然,阿历克斯是不会容忍她离去的。她将何去何从……

影片赏析:
   《新桥恋人》在法国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轰动一时,它充满了里奥·卡拉克斯生动的想象力和极大的煽动性。事实上,作为一个青年导演的作品,评论界的反映可以用“毁誉参半”这个词来形容。尽管《新桥恋人》能否归入影史名作并未盖棺定论,但着实无关紧要——因为它给人的印象太深刻、太深刻了……(此处省略纯循环N次)说白了,就算是《独行杀手》中铁石心肠的阿兰·德龙看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因为——这是一部拍给当代年轻人看的电影!
   影片的开始,是对巴黎街道夜生活和流浪收容所一种近似残酷的现实主义描写,这段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辛辣、最露骨的一幕。有外国分析认为,它甚至把观众的集体意识带回到一种类似种族大屠杀的氛围之中,那种摇摇曳曳、忽隐忽现的黑白影像,给曾经经历战争苦难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因此,这是一个极佳的开篇,不过却也无形之中给故事下面的走向造成误解——很多人认为,影片随后将对城市流浪者抑或离群索居的现象给与深刻揭示。事实上却没有,影片重心很快由群体转移向个体。
   这时导演带领我们来到了巴黎的一座旧桥。由于年久失修,大桥被封锁禁止通行,于是于是那些犄角旮旯之处便成了流浪者的乐园。这时,原本大家所预想的现实主义随着故事感伤性的增加变得略为模糊起来,影片似乎开始转向“男孩遇见女孩”的特定爱情模式。尽管影片的最终却是如此,由于导演在摄影与编辑方面的努力,影片仍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意。可以说,在这一刻,就连巴黎的观众也不会意识到,影像上所表现的正是对自己周围生活的写照。
   朱丽叶·比诺什和丹尼斯·拉旺的表演是充满力度的美,他们与摄影机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在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内,让观众忘记了他们正在做戏。同时,卡拉克斯的影像是纯粹的美(例如海滩一场戏),给观众的眼球投射来一道道的振荡波。而最令人乍舌一幕当然出现在两人国庆之夜在大桥狂欢的一幕。无数道眩目的烟火散布在天际,和着震耳欲聋的音乐,这对贫穷的恋人歇斯底里般的跑呀、跳呀,整个大桥成了他们两个人的舞台——这也许至今我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
   但整个电影结尾部分的设置着实缺乏新意,最终仍旧是一个男女重逢的俗套。幸运的是,天才的卡拉克斯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出新,避免了全片陷入到平庸的泥沼中。影片结尾水中的一幕,让人立即想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亚特兰大号》,是让·维果的艺术理念给了卡拉克斯最大的灵感,尽管《新桥恋人》的风格化处理更为浓墨重彩。
   《新桥恋人》从构思到拍摄完成花费的时间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光拍摄就是三年,因此卡拉克斯和制片方的矛盾一刻都没有停息。电影拍摄时,丹尼斯·拉旺深受伤腿之苦,卡拉克斯答应先把桥上的戏份拍完。一个巨大的全尺寸的复制品,在法国南部的一个湖上很快屹立起来,由于耗资巨大,此片也成了法国影史最昂贵的烧钱机器。结果呢,这部影片遭到了法国媒介残忍的指责,票房奇差(相比投资),卡拉克斯由此一蹶不振了十年!
   尽管一时间矛头都指向了这部电影,但把它简单的归为一部浅薄的“大片”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新桥恋人》代表了视觉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它对传统爱情主题也进行了惊世骇俗的开拓。虽然仍然是“男孩遇见女孩”,但卡拉克斯将其融入了个人风格化的元素,使得这部作品的视觉上的“商标”最终保留了下来。因此,无论你何时何地看到这部影片,都会马上辨认出来。
   我在这里更需要强调的是,《新桥恋人》或许是有它特定的观众群的,这是青年人的电影。其实不光这一部作品,卡拉克斯的其他作品《男孩遇见女孩》、《坏血》(有译成《坏痞子》、《卑贱的血统》)以及2000年的新作《迷惑》(Pola X)都是对青春主题的呈现。卡拉克斯说,他最喜欢的是飞一般的感觉。因此,在他作品中,最能体现律动感的移动摄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自“新浪潮”结束后,好久没见到有谁能把大横移镜头运用的如此纯熟,如此让人爽极。以前似乎只在新浪潮老将特吕弗的《四百击》末尾中见到过。但卡拉克斯镜头更加高速的运动更给人蓬勃而来的爆发式的快感。
   卡拉克斯喜欢向伟大的前辈致敬。如果说“狂欢”这一段是对“新浪潮”景深镜头,连续摄影的推崇,那么,“探监”一幕更是对大师戈达尔的致敬了。影片中,亚历不愿让心爱的米雪离自己而去,却无意中失手烧死了张贴寻人启事的工人,被判入狱三年。两年后,医好眼睛的米雪到监狱探望亚历。卡拉克斯用镜头长时间的给予其正面的大特写——喋喋不休的诉说着自己两年来的感受。如特吕弗的干爸爸巴赞认为,长镜头会使观众更加积极的介入。单镜头由于完整的再现了事物,保留了事物的多义性和暧昧性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事物的自然表达性。正如此,卡拉克斯从形式上模仿了戈达尔的《中国姑娘》(1967),却似乎又没有刻意去考验观众的忍耐度,更抓住了女主人公当时的内心视像。我们不仅看出米雪眼神中流露出的辛酸与怜爱,更进入到影像的更深处,用心去体味米雪两年来内心所遭受的分离带来的折磨与痛苦。这些情感,在卡拉克斯细腻的引导下汩汩的流淌出来,使人心碎。
   当然,还有对让·维果的致敬,对让·谷克多的致敬……也许,观众并不会了解导演的苦心,但有一个镜头却能时时刻刻的留在观众的心里:影片的末尾,这对私奔的恋人拥抱着“飞翔”在轮船之首,飞向远方。不知道,6年之后的《泰坦尼克》中,卡梅隆是否也是用这个浪漫的动作来向卡拉克斯致敬呢?或许不会,因为卡拉克斯比他小得多;不过也说不准,因为艺术是不分年龄、种族、肤色、性别……的。
   里奥·卡拉克斯和让-雅克·贝内克斯、吕克·贝松一度被称作“后新浪潮”时期法国影坛的“BBC”(注:来自于他们名字的首字母)。由于,在法国批评界看来,吕克·贝松过早的“背叛”了艺术电影,所以实际上喜欢拿他同另一位——贝内克斯(注:作品有《歌剧红伶》、《37°2》,后者为经典情色片,到处有卖)作比。在我看来,贝纳克斯的作品在看似从容自如的线条色彩中处处透露出精雕细琢之感,迸发着巴洛克时代般的金碧辉煌,让人陶醉。卡拉克斯却似乎顽皮的以天幕为布,手执巨大的色笔肆意的在上面涂抹着,到处留下随心所欲的痕迹。如此,如果说贝纳克斯是一名严肃执著的匠人,卡拉克斯则是一名狂放不羁的疯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