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72)
(2017-11-21 09:14:5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关于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王解:如果民人不害怕你的威权,那么更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不要与民人的安居乐业作对,不要妨碍民人谋生过日子。只有你不讨厌他们与他们对着干,他们才不会讨厌你与你对着干。所以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是表现炫耀自己。圣人懂得自爱,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多么高贵。也就是说,要选择前者而丢弃后者。
译英:When people have nothing more to lose, Then revolution will result. Do not take away their lands, And do not destroy their livelihoods; If your burden is not heavy then they will not shirk it. The sage maintains himself but exacts no tribute, Values himself but requires no honours; He ignores abstraction and accepts substance. 当人民没有更多东西可以丧失时,就会引起革命。不要夺走他们的土地,不要破坏他们的生活;如果你的负担不重,他们不会逃避。圣人坚持自己但不强要奉承,珍重自己但不要求荣誉;他无视抽象,接受实质。
丘曰:王解认为老子的着眼点仍然是统治者,他劝统治者低调一些。英译直接解为革命发生的原因。我觉得这是老子提出统治者不知知病的第一点。未退休时读此章时有一点感想,照录如下:
(《道德经》第73章的文字)听起来特别震撼,好象是为今天写的。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一个警告。用现代话来说,当人民再也不畏惧政府的权威的时候,社会动荡的危险就已经迫近了。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要拿人民的安身立命的居所、土地不当回事,不要认为他的生存条件肮乱差影响你的市容、你的威严。为什么?唯有你不讨厌人民的存在,人民才不讨厌你的存在。你把人民安身立命的生存条件破坏了,他还会对政府的权威有所顾忌吗?人民如果和政府对抗,社会动荡就不可避免了。一些领导干部太急功近利了,太想显摆自己的能干和英明了,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干快上急需土地资源,彰显政绩急需改变城市风貌,他们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拆迁,就是整治市容,于是狎其所居,厌其所生的现象大量地出现了,而由此引发的暴力拆迁和抗拆、自焚、暴力抗管出现了,因为被拆迁者、被整治者的生存条件被破坏了,没有活路了,不惜以死相抗。当然,这里也有一些人是狮子大开口,提出过分的补偿要求。但是,如何使百姓认同和拥护政府的改造和发展规划,不把这作为强加给他们的东西?中国有很多的村庄,如江苏的华西,最近还有河南濮阳县西辛庄,何尝不是大拆大建?但是老百姓都衷心拥护,山东的南山还有自愿要求被兼并的村庄,农民自愿交出土地,搬到镇上去,住进兼并者安排的大房子里面去,到兼并者安排的企业工作。因为他们的生存条件比以前更好了。
官员要成为人民拥护的统治者,就要自知自爱,知道当前的条件能够做什么事情,既勤政又良政,珍惜自己的形象,明白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的道理,不要急于自我表现自我显摆自我膨胀自以为高人一等。“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最后的劝告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了。
老子不仅对统治者提出了警告,说明了理由,而且劝告他们不要自我显摆自以为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