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46)
(2017-11-20 16:18:5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关于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王解:天下走上了正道,战争自然不再需要,战马回到田里耕作去了。天下背离正道,到处都是战马。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错误是贪得无厌。所以说,知足的那种满足,才是永远的不可剥夺的满足呢。
译英:When a nation follows the Way, Horses bear manure through its fields; When a nation ignores the Way, Horses bear soldiers through its streets. There is no greater mistake than following desire; There is no greater disaster than forgetting contentment; There is no greater sickness than seeking attainment; But one who is content to satisfy his needs Finds that contentment endures. 当一个国家遵循道,马群在田野里拉肥;当一个国家无视道,马群驮着战士们通过街道。没有比服从欲望更大的错误了;没有比忘记满足更大的灾难了;没有比寻求成就更大的毛病了;但仅满足于必要的人会发现,这个满足是持续的。
丘曰:王蒙认为“这里的走马、戎马是一个符号,其本身是很有思考意义的比喻”,“是故我宁愿理解此章所说的戎马是讲了这种乱世英雄,讲的是野心家,讲的是小百姓为英雄豪杰的事迹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天下有道,这样的英雄豪杰不如去耕田种豆发展生产,享受太平,他们的野心则只是粪土垃圾,只是黄梁一梦。天下无道,他们来劲了,骑上高头大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他还是坚持,如果认为老子仅仅是反战就太浅显化、幼稚化了。但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浅显和幼稚,因为老子的受众是统治者,他是继续讲无为无执的道理,而要无为无执,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要控制欲望。英译的理解提示了一个事实,统治者最大的欲望和毛病其实是成就欲,要开万世基业、千古留名,如此非要开疆拓土、显示武力不可。老子在这一章告诉他们,一定要控制这个欲望,这是与第四十四章的精神一致的。当年我读王蒙《老子的帮助》第46章,为了弄清“却走马以粪”的含义,在网上搜索,找到许多不同的解释,非常有意思。摘录如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曾雄生写了一篇论文《“却走马以粪”解》,专门对“却走马以粪”这句进行研究。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历史上对这一句有许多解释。 一是耕田说,二是播种说,三是肥田说。四是种田或耕种说。耕田说有辜正坤的英译:“the battle steeds are returned to farmers for tilling the fields.”播种说引清人毕沅:“粪、播,古字通用。《玉篇》:播,种也。疑老子此处或有播种之义。”游修龄根据对粪、番和播三字字源的考证,认为播的初文是”番”,而番的字形在金文中与粪的上半部分(即米田)相似,再在下面加共(双手),便成粪。番和粪古代属同音通假,故”却走马以粪”,也即“却走马以番(播)”,意思是“骑马播种”。肥田说认为“粪”字在这里作动词,意思是“以粪粪田”,引宋代朱熹,“却走马以粪”是“以走马载粪车”的意思。种田说有任继愈译作“把战马用来种田”;周生春译作“将驰骋的战马用于耕种”。曾雄生以为,肥田说比较符合老子的本义。“却走马以粪”,说白了就是“让马去肥田”,或“让马去给田施肥”的意思,就是让走(跑)马停退下来(却步),让它拉屎肥田。他作了许多的考证,说明将动物停留在田中,让动物直接给大田施肥,是原始的施肥方式。
更有趣的是一位叫做陈印基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天下有道,走马以粪”,讲他与一位卖水晶的生意人交往的经历,引用生意人的话说:“江湖中把货物叫做‘马’,把买卖叫做‘走’,‘走我的全马’就是要了我的全部货物。”所以,他把这一句解释为“天下有道(太平)的时候,买卖的商品就象粪土那样便宜;天下无道(混乱)的时候,把小马当作牲品来祭祀祖宗。”陈说上半截有点意思,下半截却解不通。连起来的两句,不可能上句的马是货物,下句的马是小马。戎马是战马,陈说把生字理解为生产、出生,才引起小马的联想,这个“生”字不能又解作出生,于是又解作牺牲。“郊”虽然有祭祀的解释,却是动词,与“生于”连在一起的“郊”,应该是名词。
真是书越读得多越糊涂,无所适从啊!
我比较赞成曾雄生的意见。把全句解释为,“当天下有道时,可把战马放归田野拉屎肥田。当天下无道时,连郊外种田的马都要上战场变成战马了”,才不会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王蒙认为老子后面讲的知足常乐不是讲反战,不知足就会开战的讲法是浅显幼稚。但我认为老子说教的对象正是侯、王及其近臣,而在领土上的不知足,对天下的“欲得”,正是侯、王的通病,所以前后的语义是连贯的,不是浅显幼稚的,而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