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32)
(2017-11-20 16:02:0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关于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王解:大道常常没有响亮的名字。它就像没有加工过的木头,虽然气势不太,却不可能被人力所指挥操纵。诸侯如能保持这种朴素的状态,万物众人将自动宾服归心于他。天与地相结合相协调甘露下降,不需要人们的干预,自然而然能做到普润均匀。从初始到后来有了名分定位,整个系统也就开始运作了,也就适可而止了。适可而止,也就没有危险了。道行天下,如川谷流入江海,自然而然,无尽无休,浩浩荡荡。
译英:The Way has no true shape, And therefore none can control it. If a ruler could control the Way All things would follow In harmony with his desire, And sweet rain would fall, Effortlessly slaking every thirst. The Way is shaped by use, But then the shape is lost. Do not hold fast to shapes But let sensation flow into the world As a river courses down to the sea. 道没有真正的外形,因而没有人能够控制它。如果一个统治者控制道,所有事物都会追随以他的愿望建立起来的和谐,甘露沛然而下,毫不费力地润泽每一个饥渴之人。道是通过使用来赋予外形的,但是其后外形就失去了。不要执着于它的外形,而要让感觉流进世界,如同河流流进大海。
丘曰:王解认为这一章从无名的角度,从朴的角度、小的角度(P132)来讨论道的特性。英译的标题是Shapes,说“道”没有外形看不见摸不着,要让内心的感觉起作用。本章最后一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王解认为是“道行天下,如川谷流入江海,自然而然,无尽无休,浩浩荡荡”,似不妥。因为前文讲应该“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又怎么会认为它无尽无休呢?我认为其含义应该是“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如同川谷与江海的关系一样”。川谷与江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进入江海之前,它是有形的,进入江海之后,它就汇入无边无际的江海水中,混而为一,再无其特别的形状。这就是道的止,从名亦既有,又回到无名的状态。所以,本章是再次与第一章呼应,强调对道的认识不受已有概念束缚,要回到起点来认识道,守住质朴,如同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那样自然,那样不着痕迹。对已有的概念,要知道它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