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13)
(2017-11-20 15:55:4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关于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王解:受到抬举或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什么叫宠辱若惊呢?争宠受宠本来就不高尚,得到了一惊一乍,失去了一惊一乍,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大患若身呢?我们所以有那么多患得患失,就因为太在意自身。如果没有自身的私利考量,还能有什么不安烦恼呢?所以说,你如果将自身奉献给天下,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你管了,你如果能像爱护自身一样爱护天下,也就可以将天下委托给你照料了。
译英:Both praise and blame cause concern, For they bring people hope and fear. The object of hope and fear is the self - For, without self, to whom may fortune and disaster occur? Therefore, Who distinguishes himself from the world may be given the world, But who regards himself as the world may accept the world. 赞扬或责备都会引起关切,因为它们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恐惧。希望和恐惧的对象是自身——因为,没有自身,财富或灾难向谁降临?因此,谁能把他自身与世界区分开来的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但谁能对待自身一样对待这个世界的可以接受这个世界。
丘曰: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把握大意,但是都没有把第一句话说清楚。王解把“贵大患若身”当成是“宠辱若惊”的原因,说成是“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令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一个整体,是老子在本章提出一个对有志于成为成功的统治者的要求。这个要求可以理解为“受到宠爱或侮辱惊恐有祸患时,值得称赞的态度是像大患临身时一样置之度外。”(参见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贵”的这个意思,在现代语言中仍有保留,如“贵在坚持”。)接着是对命题的解释,“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得宠是卑下的,得无法把握,失也无法把握,都会因之惊疑,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会把它当作祸患,是考虑到祸及自身,如果我已像圣人一样,把自身置之度外,还有什么祸患呢。”只有置之度外,才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接下来是阐发其中的含义。“故”是因此,“贵”是贵在,圣人把身体、感情都贡献给天下了,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他了。这样解,可以全文贯通,并与“非以其无私邪?所以成其私”相衔接。因此本章是第七章的进一步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