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荣: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内在联系——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6、7、8课为例
(2017-10-16 10:53:39)
标签:
教材内在联系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内在联系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6、7、8课为例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分校)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社会经济发展,西周的各种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通过变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在此期间,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促进和加剧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综上所述,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相互的联系,此事物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物的原因。为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2017年10月16日上午草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