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五忌、五要”法
(2015-10-12 15:39: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
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五忌、五要”法
我们平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以前做过的一些习题“一错再错”的现象。“练过还错”的原因何在?如何克服?对此,想谈谈我多年历史教学中的一点浅见。
一、忌死记硬背,要重理解活用
受传统学法影响,从应试需要出发,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不求理解活用,形成了与当前高考重视能力考查思路的错位。所以,平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改进学习方式,把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首先放在思维层次上,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知”,更要使其“识”即做到深刻理解,知识与能力并重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知识、活用知识。如2007年广东高考的选择题、材料题还是问答题的题型等设计,均可谓是别具匠心,源于课本,又极富有活力,非读死书者所能领悟。当然,忌“死记硬背”,决不等于不去记忆,这一点是不能糊涂。
二、忌题战术,要精练重评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使学生“见多识广”,平时大量向学生倾压试题让学生沉入题海,结果学生眼花缭乱,见而不识。只有精练重评,才能一方面使学生有针对性,通过练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进而通过练来练出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重评,指出错在何处,分析各自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防止失误的方法。也不妨让学生建立“失分卡”或“错题薄”,分类归纳历史错题,铭记错在何处及其原因。它既可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失缺点,又可促合他们自己时时加以警戒,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忌偏题怪题,要重视双基
平时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的另一错误导向是一味追求难题怪题,以获得新鲜感,却忽视了对双基的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做题练习缺少动力与源泉。学习与训练要以双基为重点。只要夯实双基、架起知识的整体框架,形成知识的网络,才能灵活运手知识,正确迁移知识,做题才能得心应手。如我们在高考模拟练习中有题是“唐文化的成就,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大路化”的试题,但高考答卷中仍有不少知识错位的情况:把隋赵州桥当作唐文化成就,把两汉张骞、班超通西域当作唐对外往史实,等等。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双基不扎实、基本不清。
四、忌看而不做,要用脑并用
平时有些学生对练习题“看而不做”,只满足于“练眼功”,用眼一扫认为会做而过,殊不知逐渐形成了眼高用低的习惯,缺乏亲自实践,从而导致对习题的认识来不深、对知识的掌握很肤浅,结果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要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手脑并用的习惯,调动他们亲自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不足、改正失误、强化思想、加强记忆。
五、忌做题心不在焉,要专心谨慎
无论何时做什么题都要专心致志。心不在焉、粗枝大叶是学习的大敌。因为失误常在疏忽时,失误常在细微处。如将“陇西”写成“陕西”、“洪仁毙闯伞昂槿市钡鹊龋砸虼中乃痢M保挂险嫔筇猓挥辛旎崽饽勘旧砦实氖鞘裁矗蟠鹗裁矗鎏獠拍芮兄刑庖狻H缛毡玖酱未蠊婺G只秸慕峋衷跹科湓蚴鞘裁矗坑址直鹪谥泄飞显斐闪耸裁吹挠跋欤恳恍┭捎诩饩妥觯筇獠磺澹殉鱿终秸峋值脑虼鸪扇毡痉⒍只秸脑颍肓颂饽康囊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以《考试大纲说明》为依据,以课本依托,抓纲扣本,精评精练,狠抓双基,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