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新课程历史备考“八字方针”

(2015-10-12 15:39:15)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新课程历史备考“八字方针”

  新课改实施是个披荆斩棘的过程,由上到下都没有充足的经验,高三备考也是如此,比往年更多不明朗因素。如何化解困难,在被动中争取主动,依据形势调整策略成为整个备考过程中时刻需要关注的环节。以下是遇到困难时的调整策略:
   困难一:有效资源有限。  历史科新课程改动了整个体例,由编年史变为专题史,增加和删减的内容都很多。以往高考习题和复习体系参考价值不高,多为旧题偏题,看似适合的题目又把握不好深浅度。为此我们高三备组分工合作从选修课开始就坚持逐个筛选题目,配合教学进度整合出一套选修课的单元检测。并且一直积极参与区发展中心高三历史备组资源共创共享工作,基本解决了题目资源,为复习奠定基础。
   困难二:考什么,怎么考? 选做题以何形式出现,选修模块到底考哪几本,这些问题的答案直至07年寒假后才敲定。严重影响备考计划,我们在纷乱的形势下决定抓大放小,重点抓必修复习,等形势明朗才组织选修复习,事实证明此策略调整是正确的。
   困难三:学生备考状态起伏不定。 历史新课程强调专题史,时序性减弱,学生进入第二轮复习难以适应。而且高三各类考试风格不一,学生成绩起伏不定。我们采取的是各阶段明确方向、各层次树立信心的做法,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成绩,逐步将备考状态进行调整。
   在指导落后生复习上要注意因势利导,有个学生个例给了我们较大的启示。李自勇同学一模选择题获66分最高分的成绩,让其做经验介绍,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别怪我,我的做法和你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平时要求大家2小时卷40分钟内完成选择题,其余时间做主观题。而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小时甚至90分钟去做选择题,而且平时不按章节复习,以题带知识点,只在错题时才查看相关知识点。这个成功案例是否说明老师的建议错了,是一时运气么?值得推广么?经过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的建议没错,但是面向群体而忽略了个体。此时相距高考两个月,该同学知道自己II卷提高的空间不大,所以强攻选择题。我让他照样做了全班的经验介绍并展开讨论,并启发大家认识,在有效提高成绩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备考策略,同时达到了激励各层次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
  巩固
  高二期末的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至高三一模前都可以称为第一轮复习阶段,此阶段以讲全讲细讲透为原则,不赶进度,不求速度,引导学生对应课标狠抓基础知识,吃透教材,夯实学科基础。高三开展复习时,考纲还没下来,有学生认为这是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简单重复,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感到这场持久战是必要的。
  首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整个高三阶段,只有在一模前是可以静下心来编织知识网络的,网织好了,一二模撒网后检验漏洞进行修补才能迎来最后的高考收获。因此,这个网要织得细密。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加强了,具体我们是这样组织的:
  1、纲举目张  不需打乱教材原有的顺序,脚踏实地地落实单元复习。要求学生一遍遍细致地看书,把握好教材重点和非重点,明确章节的考点,完成教辅书的填空练习。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记背单元目录,同时建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自我概括单元主题以及课文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线索,抓住主干。用树状等图示边写边阐述知识体系。
  2、弄懂吃透重要概念和关键字词句  逐一落实5本教材的知识点,对于重点概念不能似是而非。而其后的一二模都出现考察对概念的把握精准程度的题目,说明这个做法是必要的。
  3、检测要跟进  每堂课至少抽十分钟进行默目录和小测上节课主要知识点,然后提问新课的知识结构整理或者单元主题阐述。每三个单元完成复习进行测试,每本书复习完进行填空检测。
  此阶段强调慢工出细活,不可过快做套题,打击一些只做选择题的投机心态。老师组织复习时关键抓知识点的落实,并挖掘单元主题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具体的知识结构,做到课本了然于心。
  充实
  一模前后进入第二轮复习,由专题复习转向编年史复习,这是场攻坚战。这个阶段由于打乱了三本必修两本选修原有的体系,按时序整合好像无本可依,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形容就像刚砌好屋子又得推倒重新砌船,我们强调考纲就是图纸,《专题训练复习指导》就是说明手册,重新整合并不难。具体做法为:
  1、帮助学生填补时序。2007年的《考试说明》是按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体例编写,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专题复习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知识整合,必修和选修的几本教材可以同时翻阅,构建对比古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息历史图象。重新印发各模块时序整合表要求学生记背,并且编制填写横向时序表,例如先秦时代填写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选修的相关内容。让各知识点各安其位、一目了然。
  课堂上基本按这种模式复习:明确阶段起止时间——阐明阶段特征——点明各模块相关联系——典型例题分析。课后除了复习和预习外,要有整体观念,要求学生按照考纲在笔记本上逐个整理知识点,有具体的时间要求,比如一模前完成古代史,二模前完成近代史,二模后完成世界史。
  2、把握好阶段特征 充分利用好备考指南,每节明确记背范围,一般挑取薄弱部分检测。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文化史方面较熟悉,政治史较混乱,就挑政治部分记背,堂上默写检测。
  3、精讲多练  由于这阶段考试多,时间紧,不可以停留于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每堂课需对应考纲精心选择一至两道的主观题,选题原则为综合性强,能达到提升目的的题目。同时重视讲评,争取多些机会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分析题目,老师也可以从中反馈学习情况。选择题要不断变式讲评。如假设选B,题目应该怎么问?假设关键词变化了选项是否不变?不断地刺激学生全方位地充实知识。主观题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强调审清楚立意,引入英语阅读的审题模式,带问题思考材料。同时开展套题练习,保证一周一份套题,争取每套题进行讲解。
  4、强化答题规范  展示一模扫描样例,诸如审题有偏颇、答案不确切以及卷面、书写的潦草和随意等等问题。然后把 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答题规范制度化,就是说没按照要求答题的卷子抽出来扣分以及个别教育,降低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比例。
  5、重视一二模评卷,理性分析成绩。通常一二模考后讲评用三至四节课,除讲答案还要讲成绩横向对比、分析原因、试卷风格、暴露问题、下阶段调整方向等等。如市教研室把一二模到高考考察风格变化归纳为死去活来,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变化来看自己的薄弱点和确定改进方向。凡是模拟考的错题就是薄弱点,高考前暴露薄弱点是好事。指导学生对照一二模每一条题在考纲或课本做标记马上弥补缺漏。另外模拟考出现几条变换概念和考察盲区的题目,老师结合平时收集的易错题建文档保存并争取开专题课释疑。
  6、鼓励学生自主复习,调动积极性。 常常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专题的复习,选代表发言或板书,相互挑刺相互指正。鼓励尖子生成立研讨小组,课堂上成为善质疑、能解答、多反思的带头人,课后可以承担一些线索梳理的工作。如选修一的复习框架就是由何欣然同学整理。后期科代等几位同学可以替代老师为全班讲解选择题卷,一方面减轻了老师负担,一方面带动学习气氛。老师通过和尖子生的交流,有效反馈教学效果适时调整策略。同时不放弃长期基础差屡交白卷的学生,积极鼓励其树立信心,严格细致地要求他们循序渐进。如冯谓正等同学不记背概念,默写时趴睡,要求他们起码默出两行字,默不出改全班的小测本,大考前立不交白卷的军令状。这种鼓励加监督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
   提高
  一、二模后,时间更为紧迫,有的学生提网发现缺漏仍然很多,失去信心;有的学生一网网到大鱼,二网毫无收获感到困惑和沮丧。第三轮复习容易落入题海泥沼中,经过级长的提醒,最后阶段我备组调整好备考策略,重点放在热点点拨、查缺补漏、应试技能这些方面,尽量把学生的最佳兴奋点调整至六月考场。
  1、开展专项提升能力训练 。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其实长时间的记背疲劳轰炸是难以支撑到最后的。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广度),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因此要在不放松知识记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训练。定时组织专题讲座,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方法,SOLO评价法,变式选择题等课例。
  2、拓宽视野,联系现实,放眼世界。经过了前两轮的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对热点问题要挖掘其历史学科的契合点。用全球史观、文明发展史、整体史观统领历史学习,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如组织观看《大国崛起》等记录片(适宜配合选修课程起步),又如羊城晚报刊登了时评漫画公厕变洞房提及卢梭的公民自由意志观点,我们与学生一起利用这类新知新材料自主命题解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探讨相关历史知识。这个阶段时间紧,知识跨度大,前后整理了近十个热点专题,在开展热点点拨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是灌输式的而是多用联想法,给出一个关键词联想,如三农问题,让学生历数古到今农民境遇和农业政策。使到课堂充满灵感的火花,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历史学科人文魅力。
  3、查缺补漏 除了课余整理纠正过往试卷错误外,课堂上对应考纲找出大家公认的薄弱点同时圈划自己的薄弱点,然后上课前针对这部分进行小测,内容避免浅显,故意测容易忽略的盲点。
  4、掌握节奏,找到感觉  做题要强调时效性,多争取堂上做选择题限时训练,在这点上高三3班历史X科做得比较好,每次大考和套题练习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题的节奏感,要求细致,具体到多少分钟完成哪个部分,目标是多少得分。最后两周套题可以有选择地完成,例如简单重复的题不做、旧题歧义题不做,挑一些难度适中有启发性的题目做。
  5、考前激励  五月底六月初学生不安情绪加剧,老师除了分析考场各类突发情况外,还得向学生指出高考卷一定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要正常发挥即可。并且在最后两周四模中降低考察难度,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争取高考发挥最好水平。
  高三历史X科三轮复习下来,学生逐渐架构了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经过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四个步骤的有效开展,学生信心满满地迈向高考考场,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些感受:
  1、胆怯源自于未知,在新课改高考诸多不明朗因素的形势下,要树立师生共同进退的观念。教师跟着市区教研信息走,学生跟着老师走,复习亦步亦趋,不断调整不断前进。大至高考目标小至下堂课小测内容、下周复习内容,本月目标等,教师都不厌其烦地坚持布置和跟进。在高考的车轮战中最忌讳的就是南辕北辙,把长期目标和具体要求给学生交个底,每次调整策略都争取学生的认同,这种做法不但有助于老师开展工作而且能使学生对学习的进度和难度了然于心从而有效配合。
  2、每次大考都要细致对比,找差距找原因,确立竞争对手。高三阶段大大小小调研模拟考不下10次,在考后总结中,提出借鉴某省一级中学默写复习的经验和以有第四组某市一级中学为竞争对手的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能力,一二三模成绩皆居同组前列。
  3、本届高三备组两位老师一位是第一次带毕业班,一位具有丰富的毕业班经验,平时注重研讨、通力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保证了备考的有效实施。同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也与高三级组融洽而积极向上的氛围分不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