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欧洲国家的革命、改革及殖民扩张(1——3节)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
阅读:
本节有以下复习点:准确识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光荣革命”、《权利法案》;会概括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评价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阶段特征:本章所讲内容为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属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的历史时期。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欧洲许多封建国家进行改革,主观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采取的手段则是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另—条道路;西欧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虽然是残酷的、血腥的,但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法、美等国的革命即是按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学说,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这一时期的亚洲,主要封建国家正在走向衰落。 知识结构: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革命
背 景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03.gif |
经 过 |
意义 |
||
手工工场发展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04.gif |
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经济基础) |
议会斗争时期 |
资产阶级建立统治; 确立君主立宪制; 标志着新时期的到来。 |
|
内战时期 |
|||||
圈地运动 |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 (阶级基础) |
共和国时期 |
|||
海外贸易发展 |
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期 |
||||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
|||||
阻碍 |
光荣革命 |
||||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革命原因) |
欧 洲 封 建 国 家 的 改 革 |
||||||||
背 景 |
改 革 |
影 响 |
||||||
封建落后势力大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05.gif |
资产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06.gif阶级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08.gif与王权 形成 联盟 |
|
(目的)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09.gif |
法路易十四改革 |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统治者提供了军事扩张的资本 |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0.gif借力打割 据固统治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1.gif借王权庇自身 |
巩固统治 |
俄彼得一世改革 |
|||||
富国强兵 |
普鲁士非特烈 |
|||||||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 |
增强国际 竞争实力 |
二世改革 |
||||||
奥地利特蕾 |
||||||||
割据势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原因) |
西亚女皇改革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2.gif殖 民 扩 张
国家 |
特 点 |
亚 洲 |
|
北 美 |
非洲 |
|||
法国 |
割据势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原因) |
在印度建本地治理等殖民据点,并向内地扩张 |
建“新法兰西”和路易斯安那等殖民地 |
|
||||
|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3.gif矛 盾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4.gif矛 盾 |
|
||||
英国 |
16世纪海盗式抢劫 17世纪组织殖民公司 18世纪进行殖民战争 |
在印度先控制据点后向内地扩张 |
1750年时建13个殖民地 |
|
||||
|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5.gif矛 盾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6.gif矛 盾 |
|
||||
荷兰 |
17世纪最强大的海上贸易和殖民国家 |
入侵爪哇岛、夺马六甲和锡兰,侵占台湾 |
建新尼得兰殖民地 |
建殖民地 |
||||
殖 民 争 夺 |
||||||||
时 间 |
名 称 |
结 果 |
||||||
1588 |
英国与西班牙 |
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打败,英国建海上霸权 |
||||||
1652~1674 |
英、荷三次战争 |
摧毁荷兰海上殖民强国地位 |
||||||
1756~1763 |
七年战争 |
英国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
殖 民 主 义 的 罪 恶 |
||||||||
殖民主义的罪恶 |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19.gif杀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images/080402/2409/2409020.gif掠 贩 |
殖民国家 |
积累了资本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
殖民地 |
带来灾难 长期落后 |
|||||||
理解:
对圈地运动在英国历史上作用的评价
探索1:托马斯·莫尔(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以对话形式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残酷剥削的强烈抗议同时描绘作者的理想社会。在这部书中把英国的圈地运动斥之为“羊吃人”。
探索2:⑴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说:“……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家业关系……从这一点上看,英国要算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⑵“……从经济观点来看,(英)大规模地耕种土地(即使在目前这种生产者本身沦为牛马的资本主义方式下),比在小块的和分配的土地上经营农业优越得多(法),把土地分成小块耕种的方式,排斥了采用现代农业改良措施的任何可能性,同时还把耕种者本身变成了任何社会进步尤其是土地国有化的最坚决的反对者。他被束缚在土地上,……对于自己小天地之外的社会运动一无所知;尽管如此,他仍然痴情地迷恋着他那一小块土地和分对这块土地的纯粹有名无实的所有权。于是法国农民就陷入了同产业工人阶级相对立的极其不幸的境地。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52—453页
探索3:圈地运动虽是一种掠夺行为,手段是残忍的,造成了大批农牧民流离失所。但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养羊业的发展,使英国的羊毛,毛织品行销国内外市场,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圈地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革命,使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也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应用:
例1、(1998年全国)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析:该题旨在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历史结论能否正确理解,找准某一历史结论最佳的史实支撑点。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正是由于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要求限制王权),所以“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例2: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国王已经有名无实,丧失权力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因害怕人民而同封建势力妥协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①以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②以民权代替王权③以法治取代人治
知道以上三个特征后就容易判断出答案是A。
此类题属于判断式选择,它要求按题干限定的范围,从备选项中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题干的末尾一般用判断词或动词。
习题: 17、18世纪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据此回答1~3题
一、选择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查理一世迫害“清教徒” B.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C.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D.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的标志是: ( )
A.15世纪~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B.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C.1600年东印度公司建立 D.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 )
A.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B.1688年“光荣革命“
C.通过七年战争夺取大片海外殖民地 D.内战结束后宣布后共和国
4、对17~~18世纪欧洲大陆封建国家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既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B.为统治者提供了军事扩张资本 D.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政治地位
5、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观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工业国对商业国的胜利
B.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D.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48年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的最主要的原因 是: ( )
A.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拼死抵抗
B.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和分歧削弱了革命的力量
C.革命爆发早,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
D.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取得了革命领导权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利,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并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引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
材料2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 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引自[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
请回答:
①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观点
② 上述材料反映出社会转型的本质变化是什么?
③ 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国(权利法案)明确了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原则。……18世纪初开始,辉格党在英国长期当政,议会制度逐渐确立,内阁责任制度开始形成。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从17世纪到18世纪初在位70多年,他把各地财政、司法、警察和军事权力纳入监督官之手,监督官由国王派遣。各城市市政机关由选举变成中央任命的行政机关。他还任命大臣分别管理军事、财政等事务,他们直接对国王负责。路易十四不容法国人民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许多富商、手工工场场主因信仰胡格诺(新教)遭迫害,被迫迁往英国、荷兰等国,法国资本主义遭受重大损失。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3:彼得一世设立新权力机构——参政院,以取代领主杜马。参政院成员大多非名门贵族代表,由彼得亲自指定,彼得设立九个院,分别掌管军事、外交等方面事务,全国划分为八州和50个省,由沙皇和中央直接管辖。他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凡本国能生产的物品,都限制或禁止进口。 ——摘自《俄国史》
回答:
① 据材料1说明18世纪英国的政权形式有何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② 据材料2说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改革有何特点?他对胡格诺的迫害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说明了什么?
③ 比较材料3与材料2彼得一世经济改革政策与路易十四有何相似之处?
④ 据以上材料,以上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点?又有何本质不同?
三、问答题:
简述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条件和影响。
第二章 欧洲国家的革命、改革及殖民扩张(1——3节)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C 2.B 3.B 4.D 5. D 6.D
二. 材料题
7.①材料1认为君权神授,国王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材料2认为主权在民,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违背人民利益的立法者。
②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人治”到“法治”)。
③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8.①由国王根据国会意愿行使政权到内阁制度的形成。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趋完善。
②把地方和中央机关权力集中到国王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质是封建上层建筑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说明当时法国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困难。
③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建立君主专制统治。
④都对行政机构或权利进行改革;英国改革是资产阶级统治机构的完善,法俄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三. 问答题
9.条件:①新航路开辟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展海外活动。
②通过海盗式抢劫、贩卖黑奴及一些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
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④通过战争手段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影响:①英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夺取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但在成为“世界工厂”后,又制约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②激化了英国与其他列强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和斗争。
③加剧了所占地区的贫困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