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专家讲座之七:基于课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1)
(2015-05-26 11:34:0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专家讲座之七:基于课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1)
一、学校课程的理性思考
1、温总理到35中听课。温总理为什么要到学校听课。中国教育出了问题;成人控制太多,个人兴趣太少;规定内容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标准答案太多,发散答案太少;学科知识太多,人文素养太少;在校生活太多,闲暇去处太少---
2、全世界中国小学生最累。北京海淀区的小学四年级周末作业:数学计算题8道,测试卷5套,口算题300道。
3、流行的网帖: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
4、校外的回音:对数学学科的反响。课程价值:基础性、精确性、应用性、工具性。数学观察的另类风景:“数学太难,我就学不好数学”,“我一辈子也用不上一个函数”,“我从不考虑一些物体的几何性质”。循环链:成绩差--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低---成绩更差。学科情结:数学失去了欣赏环节,重点变成了做题。导致不少人厌恶数学,远离数学(张奠宙语)。学科教学的“产品”:讨厌学习,不喜欢读书,远离书店--
(知识:事实性知识、方法和策略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老师无法传授的,靠学生自己体悟和积累的))
5、现实的追问:孩子们愿意在一起,但却不愿意到学校;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却不愿意发言。我们的老师愿意改作业而教案太少(改作业是显性的),我们的老师愿意透支而不愿意投资(改作业是透支,造就人的精力衰减;备课是投资,造就人的能力增进)。在备课上多花一分钟,可以节约所有学生的每个人的一分钟,在改作业上多花一分钟,可以节约一位学生的一分钟。备课要思考,改作业就是劳动。改作业的效益有多大,但备课不好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备课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教、学、研的过程。投资是一个过程,投资的汇报要时间和空间。
6、教学观比较(数学学科):我国的教学观、欧美的教学观。注重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育人目标;注重由旧知引出新知---注重由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7、规范后的措施:规范办学行为,转变教学观念--
二、生本文化下的课程观
1、新课程的理想与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回归;发展的本义:内容: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与创新精神;过程:独特的、个性的。
2、十三中的学校课程:校训:志远行近(志在高远,志在中华,志在一流,志者必胜;行在今天,行在细节,行在足下,行者必成)。作文《十三中人的性格》。树魂课程:基于十三中的课程。灵魂: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树是有灵魂的,一个美丽的灵魂是需要历练的,相信每一棵书都是有灵魂的。建立课程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课程基地领导小组、课程基地办公室、课程基地顾问单位(仅语文基地政府投资600万,学校投资150万,总计750万),我们的顶尖学科都在尝试建立基地(田径、篮球、健美操),我们的特色都是课程的特色,体育也有两个正教授。我们的口号是:教育既要学生明天的幸福,也要学生今天的幸福。不一样的精彩---十三中的课程。
3、重建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以教为主--以学为主;重教---重学;为教服务--为学服务;苏派教育典型解读: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清”经验的关键),教和学谁先谁后,没有固定模式,过去都是先教,现在都是先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前训练大家都不会,课后训练加重学生负担,当然最好的就是当堂训练了,“三清”却是我们做的不够的,老师清六个人,其他都由学生自己清,这是关键也是核心,秘诀就在这里,那个学校能做到,那个老师能做到,都能取得好成绩,官教兵、兵教兵,特别是兵教兵最好最有用(屠校长说他的普通话都是孩子教的,自己普通话水平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也提高了),洋思的学生在清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8分的学生也能考及格。;东庐中学(讲学稿,它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就是我们过去的讲义吗,一块钢板,一筒蜡纸,解决了问题)。
三、生本文化下的教学观
1、质量效益观。知识数量不再是唯一评价标准;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英国为什么现在落后了,就是他们的知识在全世界不通用,或者说是不接轨。小名字是自己的,大名字必须是世界的。
2、价值观。教学的意义在哪里。
3、学生观
4、课程观
5、教师观
6、评价观
7、建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穿越玉米地:速度、收益、安全)。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8、课堂改变:整体策划。三年安排一次性考虑,防“漏”;三年课程,一次性落实,防“挤”;管理组织,一次性到位,防“变”。年级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年级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与两位中层;学科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备课组长;班级课程第一责任人---班主任。编写《学业发展读本》,变预习为独立学习,作业本为考,学疑本为学,变“学会”为“会学”,“学会”是知识目标,会学是教学目标,在学会中会学是教学追求的本质。找答案是为考而学,未必就能考好。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四、生本文化下的行为观
1、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法估量;教师行为: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了一扇窗户。一位老师的“后悔药”;自己和同事的关系影响了孩子的物理成绩。背地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
2、超越书本,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改变“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质疑精神);坚信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因此都是可以改进的(批判精神)。(我的思考: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还在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
3、
4、解放学生。作业的革命:校本化--班本化--层次化--个性化,学会布置作业--精挑细选;教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
5、鼓励质疑,鼓励想象。创新始于问题,孩子的世界是由问好构成的
6、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学习是多向的,教师也是学习者。课堂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五、师生的成长观
1、教师成长的困惑
2、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的变化:原理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3、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顾泠沅)。
4、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师做到“三有”:有爱、有知(有知识、有智慧、有良知)、有为;校长做到“三立”:立德、立业、立言(多写);管理者做到“三宽”: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
5、创设自己的教学经验
6、创立自己学校的课程。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未来学校的重要名片就是:课程规划与建设能力+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管理机制(大树下读书活动:生态的、人文的、科学的)
7、未来课程的展望:树魂课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做的。励志课程、人生营养课程。
8、人生因专业发展而精彩。教师职业的必然归宿,个人发展的坦荡之路,“怀才”不会“不遇”(学校每年一度的金秋论文),怀才等于怀孕,之所以不遇,还是你怀的不够。走专业化的道路:目标和务实结合,学习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旁业兼顾。不帅、不美的时候,你靠什么吸引学生,靠的是内涵,要觉得教育“值得干”,感受到是我“自己干”,多一分尊严靠什么,靠内涵,因此要“继续干”。
9、专业发展之路怎样走得快:不放过机会,更要争取和创造机会。师德和师能双修。
六、十三中发展之路。没有分数,今天过不去,只有分数,明天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