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2015-04-28 09:51:07)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四中学:杨万兵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只让学生听课和记笔记而掌握知识,那就等于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坦率地讲,在当前历史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有模式化的倾向,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过程和结果,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阻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可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深入探索。

我在教学《马关条约》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对照表,将《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进行对比,让学生对照起来找不同。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要求发言,我于是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发现赔款数量越来越多了,这一点最容易发现。又有同学发现割的地越来越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我让同学讨论一下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有同学发言道:“通商口岸比《南京条约》少了一个。”另一个同学马上反驳道:“条款中说的是‘增辟’,所以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增加了”。我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便让学生打开历史地图册进行对比,很快有同学就发现了“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发展了。”对呀,有许多同学也纷纷表示了赞同。这时我认为时机已到,便提问道:“那么,请你们说说《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对比和发言,顺理成章地回答出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我还觉得不满足,又追问:“那么这个《马关条约》对日本有何影响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起来,我指名一个气呼呼的同学发言,“那肯定是好的方面,应该是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使日本变得更发达了。”我点了点头,是呀,看来设计提问,是引导学生有效探索的关键呀。

在讲解完《黄海大战》一节后,为了讲清“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如果当初清政府拥有航空母舰,你觉得战争的结果会如何?”同学们最喜欢这样的问题了,课堂立即热闹起来,与其说是在讨论,还不如说是在争吵,有的同学都面红耳赤了,因为谁都知道航空母舰的威力的,所以好多同学都认为清政府必胜。但有的同学坚决反对,我让反对的同学发言,一个同学说“拥有航空母舰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最终必败,比如黄海大战,我们在战争中其实也并没有吃多少亏,因为清政府下令避战保船,最后日本人赶到威海卫才导致舰队全军覆没的。如果清政府下令将航空母舰开回去,谁敢不从?抗旨不遵是要砍头的!”同学们都仔细地听着,教室也安静下来。我给予了评价“是呀,清政府最关键,腐败、落后、无能的政府就算真的拥有最先进的武器也许还是打不赢这场战争!”我接着追问“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讨论,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答道:“落后就要挨打!”我还是不放弃追问;“魏源曾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你觉得能实现吗?”从刚才的讨论中,学生们很显然地知道不能实现。这又为我以后教学“洋务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课堂上学生探索兴趣,就要精心巧妙提问,当然,课堂环境具有多变性,有时的提问需临时的机智和灵敏,但老师应树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观念,充分发挥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现实生活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情感。

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往往是紧密联系的,我平时就特别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材料,以利于对学生的引导。在讲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后,我补充了《小泉纯一郎作为首相六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材料。

看完材料后,我问道:“同学们知道靖国神社是个什么所在吗?”学生回答“是供奉二战战犯牌位的地方”。我又问“那么小泉纯一郎去参拜靖国神社,是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学生回答“这是小泉对二战战犯的崇拜,在小泉的心目中,他们这些战犯是英雄!”我补充道,在二战中亚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付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沉重的代价,尤其是中国人民的代价最为惨重。那么请你们再谈一谈你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同学们又激烈地展开了讨论,我指名学生回答,同学们谈到了“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感到很愤怒”“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等。我很高兴,这种材料分析引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民族情感,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三、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历史。

我在教学《金字塔》一节内容时,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分组探索“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然后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每个小组讨论都很激烈,而且有两个小组的同学还用纸在画图讲解呢。五分钟后,我有针对性地请同学发言,其中一个组的同学拿着图给同学讲解如何利用斜面将巨石拉上去的过程。另一个小组讲解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撬上去,并且在图的下方补充了一句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谁知就在这时,又节外生枝了,有一位同学对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产生了怀疑,我让他说说看,他说:“支点给你了,你放在哪里呢?何况需要多长的一根棒子呀,就算有了这根长棒子,阿基米德又将如何到棒子的另一头去撬呢?”同学们又沸腾起来了。我也慌了,只能示意同学们静下来,然后用了句“他可能是想让我们知道‘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这个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至今还是个谜呢。”准备草草地要结束讨论,可有个同学还不服气:“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是个谜呀?”我打断了同学们的讨论,因为这毕竟超出了历史教学的范畴了。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尽管在讨论“金字塔”是如何建成时课堂险些失控,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在萌芽,我同时也想到了“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能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五。这不得不引起我辈教师的深思,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辈教师应倍感任重而道远呀。

是的,孩子们记住一所学校,也许是因为记住了某位老师;孩子们记住了某位老师,也许是因为记住了一次终生难忘的课堂探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