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登永定门

(2015-03-03 10:43:53)
标签:

转载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原文地址:登永定门作者:西山黄鹂

登永定门

我和老伴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的,那时候的北京城还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城墙和城门。虽然早已失去初建时的功能,外观也很老旧,但这些城墙和城门是最鲜明的古都特征,最浓厚的老北京味道,那高高的城门楼子,洒满落日余辉的城墙,是我们儿时记忆中最美丽的画面之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城墙、城楼和箭楼,一个接一个被推倒、拆除、夷平,原来位置的地下和地上逐渐变成了地铁、街道和高楼大厦。或许,正是因为记忆中那无法抹去的画卷,我们对北京古建的命运格外关心,包括现存古建的保护和重修,还有已湮灭古建的恢复建造。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对古建筑的复建心理上是不太接受的,总觉得推倒一个真的,再建一个假的,原来的根没有了,灵魂也没有了,还有什么意思吗?但踏访的古建筑多了,便慢慢发现:留存至今的许多历史古迹,特别是建筑遗迹,无论是因为天灾还是人为因素被毁,之后总会有多次重修甚至复建。复建时有的保留了原来的形制,有的则在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再行改建,所以在文物介绍中,总会出现“始建于XX年,XX年重修”,“毁于XX年,XX年复建”等文字。而且据说按照文物的定义,100年以上(甚至有说50年以上)就能称作文物了。想到这里,虽然我们对拆毁的古建仍感到惋惜,但对古建的复建也慢慢接受了。

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就是这样一处复建的明清建筑。北京外城是与内城南城垣相连接的重城。明嘉靖二十八年,蒙古俺达部铁骑长驱直入,到达北京城外,抢劫滋扰,对京城的安危形成直接威胁。朝廷官员朱伯辰建议在内城外另筑城郭环之,以策安全。于是明廷自嘉靖三十二年起开始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足,就先筑了南面。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西、北、东三面的外城也没能修起来,所以这个外城并没有真正“环”起来,整个内城加外城也没有形成“回”字,而是成为了一个“凸”字。外城一共建有七座城门,为彰显加强防御、保卫安全的建城宗旨,城门命名中多用“安”字: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外城中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正门则命名为“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永定门位于外城南垣正中,老北京的最南端,城楼形制与内城一致,为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米;连楼台通高26米。永定门原是一组建筑,除城楼外还有箭楼和瓮城。1951年,因为筑路,瓮城被拆除;1957,因为筑路、水道取直和危楼等原因,城楼和箭楼同时被拆除。

相隔半个世纪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复建永定门,同时修建以永定门为中心的永定门公园,并将其作为实施“新北京、新奥运”的重点工程。2004年,永定门复建工程正式开始。

永定门的复建是相当认真的。为了复建后的城门保持老北京时期的“原汁原味”,文物专家以1937年的永定门城楼实测图为蓝本设计,按1:1比例进行复建。其中还有一段与“传统”有关的细节佳话:说2004818日,永定门复建正脊合龙。按照古代营建工程的传统做法,在故宫古建老技师朴学林的指导下,施工工人郑重地将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板,连同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绸,一起压到城楼正脊的中间部位,然后再在上面加抹麻刀灰,砌上最后一块砖。于是,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色金属便永久地埋藏于永定门正脊下,城楼大脊的合龙正式完成。有趣的是,这一庄严过程是在众多普通市民的见证下完成的。我们没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但几年前曾在首都博物馆见识过重修正阳门正脊时发现的类似宝物。据说大建筑在修建过程中都要在正脊的位置专门留个盒子,叫作“压胜宝盒”,宝盒里装着代表阴阳五行的五样东西。正阳门压胜宝盒中的宝物是:五枚金属锭代表“金”;五块方木代表“木”;五彩丝线象征流动的“水”;五枚彩色石子比喻“火”(取自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最有意思的是“土”,按照常人思维,应由五色土来表示,然而压胜宝盒中却不见“土”,代替“土”的是五种谷物,取义“土生五谷”。此设计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实在令人叫绝!

复建永定门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北京城的中轴线归于完整。众所周知,最初的中轴线是从正阳门到钟楼。外城修好后,中轴线的南端便延伸到了永定门,全长7.8公里。中国的龙文化根深蒂固,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大一统中国的首都,所以中轴线历来被视作龙脉,也是这座古都的灵魂和独特的气韵所在。然而,由于永定门的拆除,“这条完整的中轴线犹如断了龙头”。而永定门的复建,终于“使北京的中轴线成为了一条完整的巨龙”。

我们喜欢参观古建,而且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会登上古建的高处凭临俯瞰,因为站在高处视野更开阔,感受也更深切。43日那天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日子。两年前的这一天,西山黄鹂的第一篇博客诞生。两年来,我们共编写和发表了145篇原创博文和数千张图片,大部分内容是踏访文物古迹和参观博物馆后写的文史心得。于是,我们选择在这个日子登临永定门城楼,以此来纪念开博两周年。

尽管北方春季风很大,刮得人有点睁不开眼睛,但我们仍然十分高兴地登上城楼,沿着环廊四下眺望,立刻感觉到了永定门广场的恢宏和大气。广场采用先建设大型桥梁盖板,然后再在盖板上建设广场的方式,使永定门广场一举跨越了南护城河和南二环,同时也为将来箭楼的重建预留了面积。我们感到,建成后的永定门广场不但再现了南中轴线起点的古风古韵,同时也融汇了开放自信的现代气息。

包括广场在内的永定门公园整体设计,没有止步于仅仅复建一个城楼,而是在方圆11公顷的土地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公园绿地呈船型,中心御道贯穿南北,按照从天安门到正阳门现状保留的御道形式铺设。中心线上的铜制‘龙头’称为‘里程星’,标注到永定门城楼的距离……。东西两侧广场地雕分别篆文‘敬天勤民’和‘农桑为本’,并用圆形和方格形的不同的铺装,与(东西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相呼应,彰显传统的‘天圆地方’”。永定门公园还以树阵为绿地基础,将天坛、先农坛内的树阵连接成一个整体。树阵大量采用北京的乡土树种,比如银杏、栾树、国槐、油松、玉兰、丁香等等。这样一个以永定门城楼为欣赏主题,既能体现古迹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又能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公园,其实正是半个世纪前,梁思成等学者为保护北京古建而提出的兼具保护和利用方案的一部分。我们不禁感慨,难道正确的东西非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并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能大浪淘沙般地被筛选出来吗?

我们来到北侧环廊观望,只见城楼下三三两两的游人正尽情地嬉戏、健身、放风筝,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极目远眺,一条巨龙沿着笔直的中轴线向北,向北,再向北,一贯到底,消失在远方高大雄伟的正阳门箭楼脚下……。

据说,永定门箭楼的复建工程已经提上了日程。我们期待着。

请浏览附图(历史图片从互联网下载):

01、历史上的永定门(上世纪20年代拍摄的永定门南侧,图中可见包括城楼、箭楼和瓮城在内的永定门原貌)

[转载]登永定门

02、永定门外护城河弯曲的河道。永定门拆除后,河道取直。

[转载]登永定门

03、拆除瓮城后的永定门

[转载]登永定门

041956年拍摄的永定门城楼南侧。楼檐间可见写有“永定门”三个字的立匾额

[转载]登永定门

05、永定门城楼拆除后,饱经沧桑的“永定门”立匾额被保留下来,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转载]登永定门

06、中轴龙脉图

[转载]登永定门

07、航空实拍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几百年城市发展的灵魂。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转载]登永定门

08、永定门南广场

[转载]登永定门

09、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南侧

[转载]登永定门

10、从永定门城楼南侧拍摄的永定门外大街

[转载]登永定门

11、透过图片上永定门城楼的身影,可以看到永定门广场一举跨越南护城河和南二环路的情景,如今的护城河道已经取直。

[转载]登永定门

12、永定门城楼上的彩绘梁柱

[转载]登永定门

13、永定门城楼西侧

[转载]登永定门

14、永定门北侧的中心御道。御道上长条玻璃盖板下面是古代的石板路。

[转载]登永定门

15、玻璃盖板保护的石板路近景

[转载]登永定门

16、铜制龙头,仔细看,下方还有几个字:北京中轴南端点

[转载]登永定门

17、北广场地雕:敬天勤民

[转载]登永定门

18、北广场地雕:农桑为本

[转载]登永定门

19、站在永定门城门洞拍摄的北广场、中轴线和正阳门(前门)箭楼

[转载]登永定门

20、永定门北侧

[转载]登永定门

21、上世纪50年代的永定门内大街

[转载]登永定门

22201243日从永定门城楼北侧拍摄的北广场、中轴线(中心御道)和永定门内大街。中心御道最北端的高大建筑物是正阳门箭楼。

[转载]登永定门

23、正阳门重修时从正脊下面的“压胜宝盒”中取出的宝物:代表金木水火土的金属锭、木块、丝线、五彩石和五谷

[转载]登永定门

24、拉近拍摄的正阳门箭楼

[转载]登永定门

(全文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