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安之行(9):湘子庙、卧龙禅林、西安碑林博物馆(甲)

标签:
转载 |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
西安之行(9):湘子庙、卧龙禅林、西安碑林博物馆(甲)
与书院门遥相对应的是湘子门,湘子庙就坐落在街口。
湘子庙相传为韩湘子出家之地,始建于宋,金元时毁于战火,明清两朝曾复建,但民国之后,殿堂或被占或遭毁,1949年之后被清洁队作为办公室。直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规模整修复建。
湘子庙内空空荡荡,一个人坐在树下,一边歇脚一遍哼唱着《小放牛》中那句“韩湘子出家,一去不回还呀嘛噫呦嘿”,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湘子庙
湘子庙
从湘子庙返回书院门,一路穿行,尽头便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为了能在“人烟稀少”的时候静静地欣赏那些备课艺术珍品,决定先行参访离西安碑林博物馆不远的卧龙禅林。
据寺内碑刻载,卧龙禅林创建于汉灵帝时期(168—189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有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宋代高僧惠果和尚驻锡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期(976—997年)更名为“卧龙寺”。1900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施银千两重修殿宇,并赐匾书额。卧龙禅寺石刻、铁钟于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禅林
卧龙禅林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并无甚多可观之处。准备离寺时,蓦然回首,见墙上悬有“念佛是谁”木牌一块,是啊,念佛的究竟是谁呢?!虽是禅门一话头,但与西方哲学中“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异曲同工。安住奔波的身体,万念放下,于树下趺跏而坐,净参“念佛是谁”!
卧龙禅林
参礼完卧龙禅林,前往西安之行第三天的重中之重——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西安碑林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4年以西安孔庙和碑林为基础,成立陕西省博物馆,1991年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迁址重建开放,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现有七个碑石陈列室、八个碑亭、六个墓志廊,以及东西两座石刻艺术馆。
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感觉就是“亮瞎了我的眼”。刚一入门处有两座“碑亭”,很多游客匆匆走过,直奔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却与这两件珍贵异常的文物擦肩而过。不过,也落得个安宁自然,能让我好好欣赏它们的风采。
西侧“碑亭”内是大夏石马,马前足残留有“大夏真兴六年(422年),大将军”等字。是一件罕见的有明确铭文纪年的、确凿无疑的大夏期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侧“碑亭”内是景云钟,此钟铸于唐景云二年(711年),重六吨,钟身铭文共18行,293字,为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其内容为宣讲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钟的赞语。钟身铸饰龙、凤、狮、牛、鹤等动物及飞天形象。2002年,景云铜钟作为64件(组)珍贵文物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西安碑林博物馆
欣赏完大夏石马与景云钟,继续北行,便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孝经亭。孝经亭内珍藏着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主要记述了曾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词,内容涉及孝、悌之道。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移存现址,是碑林中最早的展品。虽然历经千年,但《石台孝经》保存完好,刊刻清晰,不仅是研究唐吏笔法的珍贵资料,更能穿越千年,传递给观众唐代的秀美与端庄、雍容与典雅。似乎在历史上,一提及唐玄宗,人们就会和杨国忠、李林甫、杨贵妃、安史之乱等词语联系到一起,看过《石台孝经》后,方才感悟,纵观中国历史,有几位帝王愿意身体力行的“以孝治天下”?有几位帝王愿意勤勉恭谨的研读注笺儒家经典?有几位帝王愿意认真踏实地写一笔好字?
西安碑林博物馆
看完镌刻着八分唐隶的《石台孝经》,后面的七个碑石陈列室,更是珍宝琳琅,让人如入宝山、目不暇接。
第一陈列室以陈列唐开成二年(837年)所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等十二部经书为主。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为避免知识分子在研读儒家经典时出现传抄错误,中国古代曾多次刊刻儒家经典,藏于太学,作为校对标准。
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世称“熹平石经”,但由于历史变迁,“熹平石经”大多已毁,只存残碑数件。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的“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移存现址。
西安碑林博物馆
第二陈列室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所谓“书法名碑”当真名不虚传!走进第二展室,就像走进了一座碑刻库房,空间异常狭小,但就在这异常狭小的空间里却到处是举世无双的稀世名珍品。在一进门左手边最不起眼位置上的是《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这块碑从书法角度似乎并无更多值得称道之处,其珍贵之处在于碑文详细记述了景教的宗旨、仪式,以及自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我国后,至唐建中二年(781年)一百五十年间的活动情况,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往和基督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此碑与景云钟一样,作为64件(组)珍贵文物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与《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同出这一“陋室”的还有《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咸亨三年(672年)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所成。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玄奘大师的卓越贡献,碑上还刊刻有玄奘大师所写谢表及心经。无论从书法、政治,还是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三藏圣教序碑》是都难得的碑刻珍品。除这两件绝世佳作之外,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真卿《颜家庙碑》等也均陈列于此室。抛开其他所有陈列室,单单是这一小间屋子里的碑石就足以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了,更何况,这些碑石所承载的远不止是书法那么简单……抚摸着没一块石碑,仿佛能隔越千年个唐人对话,仿佛能真切的感悟到他们的所思所想,仿佛能真切的感悟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度……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第三至七陈列室集中展示了汉至清的书法碑刻以及地方史料碑石。其中不乏赵孟睢⒍洳⒘衷蛐斓却蠹易髌贰W盍钗已矍耙涣恋牡笔羲未净哪辏993年)郑文宝用徐铉摹本翻刻的《峄山刻石》。《峄山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书体为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内容是颂扬其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但原石相传在曹魏时期已被野火焚毁,此宋代刻石大体保留了秦篆的风貌。在给学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字学”的课程时,讲到小篆首先展示的就是《峄山刻石》中的文字,这回得见“真迹”,焉能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到了西安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不拿好东西当好东西”,在碑石陈列室众多的汉唐名碑面前,如赵孟睢⒍洳仁榉ù蠹遥笞谔摹⒘衷蛐斓日治名流似乎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数十上百方碑刻精品就这么“堆积”在一间间狭小的陈列室中,稍不留心,就会失之交臂、抱憾而归。坦率的讲,碑刻虽然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中之重,但却只是其展陈的珍贵文物中的一小部分。那些曾经无数次在书本和图录上看到过的碑刻精品,真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内心的激动与欣喜是难以言表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块石头,足以让我这个自以为见过几件好东西的人“亮瞎了眼”!
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