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

(2015-01-22 18:07:47)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

 

背景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靠什么去感知历史呢?只能是通过史料,包括实物、遗迹、音像等原始资料。历史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意在帮助学生懂得历史的信息特点并学会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展示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而树立“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都更注重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即更多结论和规律,而这些结论和规律依据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却很少提及。应该说现在老师们对于二期课改理念都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将先进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困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老师指着一些教材提供的古代实物资料的图片,让学生猜这些实物有何用途,学生们热闹起来了,而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只能是形式主义的,学生们在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老师关于如何了解该实物的方法或途径指导的情况下,只能是“胡言乱语”,他们未学到科学的研究历史的方法,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最近我区一位青年教师在深入学习了课程标准后,就华东师大版初一新教材《农耕文明的形成》上了一节教学研讨课。这节课在培养学生“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情景:

情景一:

师:(出示考古图片资料)同学们看,这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典型农具骨耜,这是距今约7000年的华北裴李岗文化的石镰。请大家仔细观察,骨耜是如何制作的,有何用处?石镰有何特征?

生:骨耜是用动物骨头制成,上面安上木柄,适合翻地。

生:石镰是磨出来的,上面有很多锯齿,比较锋利,前端比较尖,尾端留出了抓手的石柄,与现在的镰刀有点象,应该主要是收割作物、除草用的,但头部也能翻地。

师:骨耜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典型农具,而同时期北方更多使用磨制石器,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土地湿软,用骨耜既可翻地,又能节省力气。

生:北方寒冷干燥,土地干硬,适合用锋利坚硬的磨制石器。

师:说明我国南北方不同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再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些农具与北京人使用的旧石器有那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出示北京人打制石器图片)

生:北京人用的是打制石器,石镰是磨制石器,后者更精致。

生:北京人的石器很粗笨,又重,又不方便拿。石镰磨得很薄,而且留出了手提的把柄,方便使用。

生:河姆渡人用动物的骨头作农具,骨头虽然不及石头硬,但比石头轻,节省力气,适合翻动南方松软、湿润的土地,有利耕作;而且装上木柄,便于使用,还能保护手。

生:说明人更聪明了,说明生产工具进步了。

师:生产工具进步了,人类文明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情景二:

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示意图,这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模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现在我们还能不能找到与这两种模型类似的房屋呢?课前请大家查找相关资料,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找到?

生:我找到一些干栏式房屋的图片资料(上台用多媒体为大家展示),这是苗族竹楼,这是傣族竹楼,这是壮族角楼,这是新式泥、瓦结构的“干栏”式住房。干栏建筑的特征是在地面上竖立木柱,然后在立柱上用木料构筑成屋架,顶上盖以茅草、树皮或瓦,铺板为楼,合板或糊泥为隔墙,人居楼层上,以防兽害和避潮湿;下层架空,用来圈养牲畜。结构合理、实用,适应南方炎热多雨环境的特点。

师: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生: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干栏式”就能找到很多资料。

生:我找到两张邮票。一张是竹楼式的云南民居,一张是窑洞式的陕北民居。

生:如果说干栏式房屋适应南方的环境,那么半地穴式房屋则适应了北方寒冷的自然环境,冬暖夏凉。

师:南北方人民居住不同的房屋类型,正说明我国祖先在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在提高,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

 

评价:

1史料要精选

史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文字、音像、实物、口传、民俗等,实物史料又可分为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有时老师在备课时搜集了不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史料不宜运用太多,因此选择哪些史料进行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挑选史料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在这一点上,老师必须本着科学的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选史料。另外,史料的选取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积累和社会生活经历,又要具有典型性。本节课面对的是一群生活在江南农村的初一年级学生,生动直观的实物史料更能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中学用于教学的实物史料非常有限,甚至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比较容易搜集的历史实物图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教材和地图册上也提供了不少这样的资料。同时,孩子们对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和以大米为主食的生活方式有切身体会,他们对我国北方的气候特点和饮食习惯也有所了解,这样,大家在思考南北方使用不同农具的原因时就会有的放矢。事实上,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很多,还有木杵、石磨盘、骨镰等,同时期北方的农具也还有石制的斧、铸、凿、刀、铲等。教师在上课时只选用了骨耜和石镰,是因为这两样农具具有典型性,它们所包含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更能说明当时南北方不同文明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合理运用史料

史料的运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观察、想象、思维提供依据,并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多向思维的创新人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史料,或提取历史信息,或创设历史场景,或解决问题等等。这节课老师运用史料的主要步骤是:出示史料——提出问题——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史料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两个甚至多个一起运用;可以将同类型的史料进行比较,如比较两张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地图,感受时代的变迁,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史料放在一起相互补充或相互佐证或证伪等,究竟使用何种方式,视教学需要而定。本课老师为了说明人类文明的进步性与差异性,采用了比较运用史料的方法。首先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农具骨耜和石镰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南北文明的差异性;再将骨耜和石镰与北京人的石器进行纵向比较,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性。

3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初中学生“史由证出,证史一致”史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型课程中,鼓励学生发展了解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与养成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意识”,“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如搜集、整理各类史料,识别、分析历史图片和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历史专题,编写历史故事,撰写史迹游记,开展调查访问、专题研究和讨论等活动”。本课老师请学生就南方干栏式房屋和北方半地穴式房屋的建筑原因和历史传承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多渠道、有目的的搜集各类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和储存,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将探究成果与大家共享。在这个案例中,一位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许多少数民族干栏式房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另一位同学从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中根据探究需要筛选出了云南民居和窑洞式的陕北民居两张邮票。大家在这些史料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有效信息,重新处理,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如何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了切身的体验,在实践中树立了“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

 

注:本文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文科)》2004年第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