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历史新教材课堂教学设计准备策略

(2015-01-22 18:08:12)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历史新教材课堂教学设计准备策略

——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教学设计为例

历史课程和教材改革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反思以往的教学设计策略,我们以“教学大纲”上规定的知识为主要目标,同时过于依赖现成的“教参”与“教案选”。而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取代,且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②面对课程标准,很多老师感到困惑,在目前新教材培训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还是希望专家提供教案作参考,认为这样具有可操作性。但“教参”只是提供了一些具有共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资料,而“教案选”呈现的是他人的经验产品,它们是否符合本人的教学风格和自己所教的学生对象的特点,很值得怀疑,也有悖于当前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1. 解读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历史课程标准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它阐述了课程理念,规定了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历史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设计了可供参考的活动建议,提出了教学、评价、保障措施的具体建议。它对教师全面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等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要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如下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学习途径、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同时,历史新教材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史为重心的倾向,增强了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并设计了许多活动板块,激发学生思维,注重学习过程。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握整体结构,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知识的教学程序;从能力立意出发,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组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渗透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拓展等。学习课标,解读课标,理解课标,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理念的前提。

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本课设计总体有如下考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的学生群体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活动设计,使“学”而不是“教”成为课堂的重心;钻研教材,理解编写者意图,根据新教材 “文明史”的主线,根据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凸显历史各阶段的文明特征;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渗透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品质,逐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自觉陶冶情操,孕育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促进人格的健全。

2.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新教材每课时一般编排2——3个子目,内容选取少而精,通过重点介绍几个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历史人物,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目的。但这些目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时代特征,那么编者精心设计的这些子目就显得暗淡无光。许多研究认为,通过某些行为对讲述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及精心安排所呈现的内容序列,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关“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研究也证实,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材料的联系性和逻辑性,有利于他们的学习。③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挖掘知识内涵,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联系显性化,将所教内容线索化、结构化。

本课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材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中的第2课,课名《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由“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两个子目组成。那么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如何?本课的主线应该是什么?两个子目与课文主线、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教材编者设计这两个目的意图何在?我们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在具体展开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把这些问题弄清。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可以看出,宋元文明是整个古代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着其独有的时代特色与永恒魅力。本单元导言也指出:两宋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各民族的文化却在时战时和的历史场景中碰撞交融。教材关于“澶渊之盟”一目的主要内容有:宋辽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岳飞抗金”一目的主要内容有: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绍兴和议。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两目内容基本反映出了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澶渊之盟”代表了这一时期多民族之间“和”的一面,“岳飞抗金”则代表了这一时期多民族之间“战”的一面;但教材对于这种交融与碰撞对文明产生的影响方面的表述却很少,而如果学习内容中少了这一部分,那么本节的内容不够完整,本章的主题很难凸显,教材文明史的主线到此也会出现断层。为此,有必要对学习内容作相应的拓展与延伸。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本设计的结尾部分,教师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两宋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各民族的文化却在时战时和的历史场景中交融。那么,这“交融”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呢?请大家结合教材,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或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并加以整理。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接下来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还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本课面临的学生群体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他们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开始初步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因而可以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有基本的历史时空概念,知道史料的多种形式,初步掌握了解过去的方法;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能够根据任务的不同,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作初步的分析,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够根据需要从多渠道搜集史料,并按一定的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尝试从史料和信息中发现问题,并在新的情境中,重新处理历史信息,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特征,本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多次请同学对比阅读地图,从中发现问题,提取信息,培养他们的空间概念和观察思维能力;观看课本插图《岳王庙》等,感受后人对历史人物鲜明的爱憎,并抒发感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同时,设计了许多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的学生活动(表演课本剧、整理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评价历史事件、上网查找资料等),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同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注重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学习能力方法的培养,在新的情境中,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3.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设计的目标

二期课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④本课以“学习活动”为主线来建构教学结构,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本课的学生活动主要有:

对比阅读两宋时期疆域图,体会两宋的处境。

表演自编课本剧《百岁挂帅》,感受扬家将的爱国情怀,了解戏剧小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概括“澶州之战”的基本要素,依据史实评价《澶渊之盟》。

观看有关岳飞的图片资料,抒发对后人鲜明爱憎的感悟;制作两宋时期和议年表,分析绍兴和议的性质。

在网上搜索两宋时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即相关史实,并加以整理。

 在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们报效国家、坚持正义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通过网络搜索“两宋时期各民族间文化交融”的史实,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的方法,并培养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史实的价值,注意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的培养。

4.相关资料准备是教学设计的保证

新教材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出发,大力删简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教材没有了社会形态的明确界定和分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的历史概念没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也没有出现。同时,合理搭配大小字,重点精简课文主干。以本课为例,大字约670字,小字约930字,超过了正文大字。这种做法在丰富教材内涵的同时,减轻了学生学习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畏难心理,提高了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这一“文字精练,内容简约”的特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思考的时间、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在完成一节课的教与学的任务时,必然要翻阅大量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这就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创造性的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主题,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报刊资料、在因特网上搜索等手段,收集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及图片资料,并加以鉴别整理,用于解决历史问题。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在课前主要准备了如下资料: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传》,《百岁挂帅》图片,《百岁挂帅》故事梗概);岳飞史料(岳飞网:http://www.yuefei.net/,《满江红》);两宋时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史实(有关榷场边境贸易的资料;有关辽、西夏、北宋、南宋、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资料等)。

 

 

参考文献

①《中国历史  七年级第一学期》  上海师范大学主持编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第一版    第18课   P109-113

②《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聂幼犁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P66

③《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P178。

④《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一版

   P001

 

注:本文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2004.6-7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