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2015-01-21 09:21:32)
标签:

转载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原文地址:顺治帝和他的孝陵作者:西山黄鹂

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离开昭西陵,我们来到孝陵,也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的陵园。由于是入葬东陵的第一帝,所以他的陵园又被称作清东陵的“首陵”。即为首陵,孝陵拥有其他陵园所没有的地位和气势:它是整个清东陵的中心,其他诸陵则在它的两侧依次排开;孝陵最南端的石牌坊和大红门庄严雄伟肃穆,即是孝陵的起点,又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孝陵神道上的18对石像生也是清代所有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

清代的陵园讲求“陵制与山水相称”,既要“遵照典礼之规制”,又要“配合山川之胜势”。在这方面,孝陵堪称成功的范例。据说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帝生前打猎时亲自选定的,山川形胜,风水绝佳。孝陵处于这块形胜之地上最为尊贵的位置,它“背靠昌瑞山,近前有影壁山,远对金星山,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大小不同的建筑物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建在这条线上,由一条宽约11米,长约6公里的神道贯穿起来,形成了清东陵总体布局的中轴线。孝陵神道尽管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总是曲不离直,始终不离开三山的连线。沿着孝陵神道而行,步移景换,神道上的一系列建筑物在空间序列的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势的映衬和烘托,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清东陵史话》)。

我们从神道的最南端下车,依次看过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来到长达870米的石像生起点。站在这里向北望去,只见一组组文臣、武将、神兽的石雕像或站或卧,整齐排列,威武雄浑;再远处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皇陵建筑,整体感觉恢宏、壮观。我们慢慢地走着,看着,拍着,想着,不禁有些感慨,比起墓主人身后的风光和气派,他生前的命运却充满了一言难尽的曲折和变故,手握皇权的无上荣耀和重压之下的痛苦无奈,交织在他24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

在清朝入关后的诸个皇帝中,人们最熟悉的恐怕要属缔造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再就是发动戊戌变法的光绪和末代皇帝宣统了。其实,顺治帝的一生也很耐人寻味。史书上对顺治的评价比较肯定。他6岁即位,13岁亲政,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子”。13岁的顺治正值冲龄,如果放在今天,不过是个无忧无虑的初中生,而他却要面对一片广大而陌生的国土,以及满汉两大民族的尖锐矛盾,执掌一个立足未稳、危机频发的政权。亲政之初,他不懂汉文,看不懂诸臣奏章,于是他发奋学习,从中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后来他大力推行汉文化,不但超过了他的父辈,而且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立朝初年,全国出现抗清高潮,顺治帝采取抚剿并用、抚重于剿的政策,使局势逐步好转。针对长期战乱造成的流民遍地,农田荒芜的状况,他采纳汉臣的建议,推行一套鼓励屯田垦荒的政策措施,使濒临绝境的农业慢慢复苏。他颁布大清律,恢复科考,网络汉族文人士子。他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顺治十六年春,清军进占云南省城,至此除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之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为此后一个半世纪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这一系列历史功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皇帝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是贵为天子的福临复杂、甚至拧巴的性格。据说他在朝堂上雍容俨然,挺有人君的仪态;但退朝回宫,常常会失去控制,在鞭打宦官和宫女中发泄情绪。在那个高度集权的人治时代,可以想象最高统治者如此的性格会对国家政事产生怎样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双重性格呢?

曾因《少年天子》一书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和清史专家凌力在分析福临的复杂性格时谈到,“福临,既是一个锐意求治、具有雄心大志、暴戾自尊、喜怒无常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一个聪明好学、温文尔雅、热烈多情的少年男子。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他自幼的微妙境遇,形成了他充满矛盾的十分复杂的性格。他短短的二十四岁的人生,大喜大怒,大悲大欢,跌宕起落,曲折变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受着种种压抑和限制,经历了许多痛苦”。由于受到满清贵族势力的顽固抵抗,他追求的用儒家学说治理国家,加强君主集权的一系列政治努力最终宣告失败;由于满蒙联姻的政治需要,他喜欢的女人不能按照他的意愿被封为皇后。这些都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以致最后不惜以极端的方式——削发出家来表示反抗。凌力认为,福临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他的自尊与自卑,刚愎自用和脆弱,都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命运反过来也极大地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吗?

顺治帝在24岁的英年突然去世,他的死因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谜团,而与他的死因同样神秘的还有一件事。众所周知,上世纪清王朝覆灭后的几十年间,清东陵和清西陵曾数次遭到盗掘,唯有顺治帝的孝陵幸免于难,从未被盗过。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我们在孝陵参观时听到的说法是:由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明确记载着地宫内“不藏金玉宝器”,而盗墓贼以盗宝发财为目的,地宫内既然没有随葬珍宝,盗墓贼当然也就没有兴趣光顾了。还有说孝陵的地宫是一座空穴,顺治帝出家当和尚去了,根本就没有葬在里面,当然也就不会有任何随葬品了。这些说法是否可信,恐怕只有等到孝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天了。

历史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不解之谜,借用一位学者的话:这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请浏览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这里也是孝陵神道的起点。孝陵神道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全长约6公里,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道是清陵中最长的神道,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道。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孝陵石牌坊。石牌坊是陵区最前面的建筑,结构形式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通高12.48米,面阔31.35米,结构和谐,比例适中,造型美观,庄重雄伟。规模如此巨大的石牌坊,目前在我国只有寥寥数座。牌坊的楼脊、吻兽、瓦垅、椽飞、斗拱、云墩、雀替全用巨石雕成,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图案,昔日彩画的颜色至今还能看到。牌坊的每座楼都为庑殿式,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因为这座石牌坊位于大红门的正前方,所以它虽然属于孝陵,也可视为整个清东陵的石牌坊。这座石牌坊的每件石料轻则几吨,重则十几吨,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建造起这么大的石牌坊相当不易。三百多年来,它历经风雨的侵袭,烈日严寒的磨难,多次地震的震撼,仍然巍然耸立,毫无倾斜之处,我国古代匠师们的超人智慧和创造能力令人钦佩!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孝陵大红门。大红门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清东陵的总门户,位于陵区正南,石牌坊以北,面阔3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有三个拱券式门洞,朱红油漆大门上排列着81个铜鎏金门钉。中门洞前后各设有一块浮雕云纹的丹陛石,这一切都表明这是清东陵等级最高的大门。长达21,465米的风水墙从大红门两侧伸出,如同两条长臂,把“前圈”抱拢过来。大红门黄瓦红墙,稳重肃穆,给人以威严之感。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大碑楼。穿过大红门,迎面是大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刻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大碑楼广场的四角各设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柱身雕刻着蛟龙腾云,柱首的望天吼神气活现,朱墙黄瓦的大碑楼配上四根白色的华表,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孝陵石像生。一般皇陵均设石像生,但孝陵石像生与众不同。一般皇陵石像生只设文、武、马、象、狮五对,而孝陵却设文、武、马、麒麟、象、骆驼、獬豸、狮八种共十八对,文臣、武将各三对,其他六种神兽立卧各一对。这十八对石人、石兽分列石道两旁,序列长达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孝陵石像生是清陵中最大的。石像生北侧的背景是东西走向的昌瑞山。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文官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武将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立马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麒麟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立象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骆驼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獬豸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狮子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孝陵的朝山与案山。风水家在相度兆域时,讲究前有朝山(也称照山),近有案山,后有靠山。孝陵北侧的昌瑞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风立于诸陵后面,成为清东陵的后靠山。而当我们站在石像生朝南回望时,便见一山孤峰拔地而起,高耸云天,状如倒扣的金钟,与周围诸山均不相连,这就是清东陵的朝山金星山。在金星山的前面(北面)约1.5公里处有一座天然小山,虽然比金星山低小,但端正圆巧,回抱有情,如玉几前横,这就是孝陵的案山。案,桌也。案山就像陵墓前放置的桌子,又像是陵园的影壁一样,所以当地人俗称此山为影壁山。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龙凤门。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璧心画面是龙、花、鸟等图案。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一孔桥。一孔桥把僵直的神道做成弯路,增加了美感,符合古人的审美情趣。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七孔桥。拱形桥在石桥中是等级最高的一种。七孔拱桥在清东陵只此一座。桥长110米,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远观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据说这座桥的称奇之处还不在于桥孔最多,桥身最长,而在于敲击它的栏杆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之声,因为这些声音与古代的五音宫、商、角、徵、羽相近,所以人们又把这座桥叫“五音桥”。不过,我们在现场敲击,感觉好像不很明显,不知是何原因。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五孔桥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孝陵。孝陵的陵址是顺治皇帝钦定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陵寝开始兴工,使用了明代清馥殿、锦芳亭的建筑材料,康熙三年(1664年)主体工程结束。孝陵内葬顺治皇帝和孝康皇后、孝献皇后共3人,均为火化入葬,地宫里安放的是他们的骨灰罐,成为清东陵和清西陵的特例。孝康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献皇后是上文提到的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氏,死后被追赠为皇后。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小碑楼。小碑楼也称神道碑亭,重檐歇山顶,亭内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顺治帝的谥号。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隆恩殿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方城明楼。明楼未对游客开放,下图是从门缝中拍摄的。

[转载]顺治帝和他的孝陵

(全文完,部分图片说明参考东陵介绍文字、网载资料和《清东陵史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