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亚洲杯韩国伊朗中国足球启示 |
有趣的是,无论是韩国队,都是中国足球队在亚洲最怵的对手。患有“恐韩症”多年的中国队,自从97年在大连惨遭伊朗4:2逆转之后,又患上了可怕的“恐伊症”,甚至上届半决赛点杀伊朗也未能根症此症,小组赛2:0领先后依然自乱阵脚地被伊郎逼平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队“两大克星”的对决,韩伊之战对于中国足球具有着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一支成熟的球队需要鲜明的战术特点和清晰的战术思路。
无论是韩国,还是伊朗,甚至是昨天的日本,在比赛中都打出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点。韩国队的速度和拼抢,伊朗的经验与技术,在本场比赛中展露无遗。面对以速度和力量见长的韩国队怎么打?面对以技术和控制占优的伊朗队怎么打?中国土教练们最大的难题,也许在韩伊双队遏制与反遏制的缠斗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开场前二十分钟,韩国队依靠积极的拼抢和速度占据着比赛主动,但老练的伊朗队通过精准的抢断、传球和跑位,一点一点地消耗着韩国人的攻势,并且逐渐掌握了场上的主动。下半场韩国一度有针对性地伊朗两个边路回防不够及时的缺陷,利用爆发力强突两个边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攻机会。但伊朗队利用韩国体能下降的问题,加强了中场就地反抢,重新夺回场面的主动,并把这种主动优势保持了中场。反观中国队,三场小组赛,我们很难看出其攻防的章法和特点,攻不成、守不就,球员们各自为阵、战术思路不统一的问题也完完全全地反映在了场上,被伊朗扳平的两个球,以及被乌兹别克斯坦打和的三个球,尽管有国足队员的能力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战术上的混乱和心态上的恐慌。
启示之二:一场坚韧的球队需要始终如一的注意力和对细节的把握。
纵观韩伊之战,整整120分钟的比赛,两支球队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特别是防守的注意力。尽管下半场和加时赛中,两支球队因为体能下降,也出现过一些防守上的差错。但是,两队的比赛注意力和对细节的把握是远远高于中国足球队。这一点最突出地体现在防守方面,无论是伊朗,还是韩国,在禁区前多层次的防守和队员间积极的补防协防,甚至在对方后场开球的第一刻就积极地顶出来防守,这使得对方几乎难以轻松通过半场,或者在自己的禁区前沿从容取得远射或者突入禁区的机会。反观中国队,在两场一平一负的比赛中,我们的失球,正是由于自己的防守混乱所造成的。不仅是定位球防守盯人不到位,在禁区前沿的堵截防守其实也是我们防守的一大软肋,对手甚至可以利用我们的忙乱在中前场横冲直撞。在这样的松散的防守体系中和球员随意松懈的表现下,中国队不失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启示之三:一支稳定的球队需要高度的自信心和对比赛的责任感。
这场比赛是本届亚洲中又一场控制与反控制、遏制与反遏制的经典之作。无论是韩国还是伊朗,之所以能够在反复拉锯的场面争夺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从伊朗的角度,那就是对自己技术能力的高度自信心,这种自信体现在对节奏的把握上,体现在每一次抢断后精准的控球和传球上,可以说,体能并不占优的伊朗之所以能够活活拖垮更加年轻的韩国,高质量的传控球是根本。而不敢拿球、不敢控球、不敢传球恰恰是中国队最为球迷们所诟病的一点,归根到底说白了,就是缺少最起码的自信。从韩国的角度,就是强烈的比赛欲望与高度的责任感。在体能已经近乎透支、球员出现抽筋的情况下,韩国队能够通过积极不懈的抢断和防守把比赛拖入加时,强大的精神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半场局面落后的情况下,韩国能够通过点球反败为胜,与其要感谢运气,不如说要感谢球场上这11个勇敢和永不言弃的心。说白了,除了技术和水平,球场上还需要拼斗志和心理。我们的国足队员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自大而疲软表现感到汗颜吗?
比赛已经结束!尽管120分钟的比赛时间里没有进球,但两队的表现堪称精彩。尽管输掉了比赛,但马达维基亚依然可以高昂着头离开。因为,在一场真正的强者效量中,永远不会有失败者!
(铁杆米兰,七月二十二日于福州米兰之家)
精彩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