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2022-04-14 12:48:27)
标签:
随感 |
分类: 随感 |
怎样理解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学习《素书》笔记之八十二
黄石公在《素书》安礼章里写道:“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隳,毁坏;弊,疲困。意思是说,山将要崩溃时,根基先毁坏;国将要衰亡时,人民先疲困。《尚书》上有句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事业才能兴旺。从历史上看,但凡盛世莫不是以爱民、惠民、利民为前提。西汉王朝若不切实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赋薄敛”的措施,就不会有百姓富裕的“文景之治”;唐太宗若不以《贞观政要》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引领,实行“均田制”,“戒奢从简”,就不会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唐盛世;清朝政府若没有康熙的仁爱开明,雍正的勤于政事,乾隆的重视农桑以及奉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举措,就不会有“康乾盛世”的出现。历史一再证明,只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天下才能太平。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国,实现了华夏大一统,这本来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伟大壮举,可仅仅存在了十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丢掉了基石,忘记了根本,从没有把人民群众当回事。秦始皇登基以后,即苛政虐民,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扼杀民智;穷天下之财力,建阿房,筑长城,极大地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故此,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相继起兵。江山是人民的江山,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只有牢固树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的思想,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天下最大的事,才能实现民富国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