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令与心乖者废”?
(2022-03-14 08:24:55)
标签:
随感 |
分类: 随感 |
怎样理解“令与心乖者废”?
——学习《素书》笔记之五十
黄石公在《素书》遵义章里写道“令与心乖者废。”乖,始见于战国文字,意为背离。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嘴巴上讲的和颁布的政令,与心里想的和实际的做法相背离时,必然导致政令偏废,难以成事。《中庸》上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在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即:周文王、周武王心地仁慈,施以仁政,而万民尊服。周文王、周武王死了,后辈仍讲仁政,万民则不从,盖因出令人的心与政令不一之故。我们经常讲“令行禁止”这个词汇,但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要求领导者下达的政令,既要与自己的真实想法相一致,又要尽量符合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令出必行,令行禁止。否则失去政令的效力不说,有时还会惹出祸端。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赵武灵王,他推行的改革“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与秦抗衡的强国。然而,就是这个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最终饿死在沙丘宫中。究其原因,就是他心口不一,令与心乖。公元前299年,正在盛年的赵武灵王宣布退位,开始将皇位传给了小儿子赵何,这自然引起太子赵章的不满。为了能够执掌大权,又将赵国分为代王与赵王,自己当了“主父”。但这样做并没有阻止兄弟俩的相互厮杀,赵章杀了赵何后躲到赵武灵王的寝宫,父子俩被别有用心的公子成围困饿死。历史上的君主相对来说,比较明智的还是康熙帝。据说他曾颁布过一道戒烟令,由于他身体力行,第一个带头戒烟,做到了有法必依,有令必行,也为清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官员们“两面人生”,一边反腐,一边贪腐;台上反腐,台下贪腐;嘴上高调反腐,背后大肆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