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MT融合商业模式分析(二)

(2007-09-23 13:54:07)
标签:

it/科技

tmt

分类: 电信行业
 
第三,基于以上的模型框架对于潜在TMT商业模式的推演预测
 
基于以上的模型框架,可以看到TMT的交互融合带来了很多全新的商业机遇空间。那么TMT中任何一个单一要素的突破性进展,都可能带来整个TMT商业融合模型的新突破,诞生新机遇。打个比方,如同蝴蝶效应一样,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在整个商业模式的轮盘中都会带来不同的风暴。如:
 
A:在移动通信能力获得突破的场景下(如3G、HSDPA、WIMAX...)可能带来的新商业模式或对于已存在商业模式的置疑性观点:
 
A1:成熟的固定互联网商业模式移植到移动终端上,成为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如移动搜索、移动视频、移动在线游戏、移动广告将会在也只有在移动通信能力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将释放出极大用户使用热情,因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几类模式去掉移动两个字的话,都是互联网已经或正在验证的成功模式,更进一步,加上移动两个字后,对于传媒业的“分布”与“呈现”的能力演进为“准确分布”与“准确呈现”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善。
 
A2:如果是非带宽能力的因素导致的当前不被广泛认可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在移动通信能力改善后的前景仍然值得怀疑。 
     
B:在传媒技术或传媒模式获得突破的场景下,可能带来的新商业模式或相关观点
 
B1:WEB2.0将会更大程度上在移动通信领域得以全面振兴,而非固定互联网领域;
 
    我对于WEB2.0(BLOG\IM\SNS\...)商业模式的本质理解为"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的最佳匹配",WEB2.0思想的最大价值其实体现于传媒的分布与呈现能力上,也就是使传媒的分布与呈现更加精准有效,理论上讲也许将从根本上颠覆奥美的创始人所说"企业的广告永远只有一半是有效的,一半是浪费的,但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而WEB2.0的匹配性特征与移动通信的个人性特征结合之后,将迸发出现在无法想象的全新商业模式。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但从理论推演的角度看,也许会是这样的路径“广告---窄告----个告”,“大众内容---窄众内容---个体内容”。换个角度说,长尾理论在现实世界的落地实现将会取决于也只有取决于“WEB2.0+移动通信"。还是尽可能举个例子吧:也许,依靠在线游戏、分类内容、虚拟社区在移动通信终端上加载之后的关联智能广告模式是当前可见的传媒演进方向。
 
B2:互动传媒技术的发展的意义将体现于全新工作、生活模式的出现。
 
    媒体一旦改变单向性特征,就意味着不仅是传播功能,还有反馈和沟通沟通。从微观经济角度看,这将极大改善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这方面已经出现的案例是如PPG这样的“轻企业”,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将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所以这方面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新经济领域,而是大量改造、变革了传统经济的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传媒已经充分调度起人们富裕的写作能力,调度起了人们富裕的软件编程能力,调度起了人们的公益爱心(如互联网上对于“踩猫事件”的快速追查”)、调度起了人们的草根拍照、摄影能力。。。。接下来的思考是:还有哪些人的哪些能力是未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还有哪些机器是未达到最佳利用的?在历史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市场经济中交易成本的存在而逐渐演变成的个体经济,是否会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以另外的跨时间和跨地域方式重新复活?
  
 
B3:媒体技术及媒体模式的大量创新即将喷涌而出,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写传媒业的
    产业版图和游戏规则
 
    这里面的预测关键词是形容新媒体特征的几个定语,包括: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综合与垂直相结合、客户行为经营与精准广告投放相结合。
  
    其中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传媒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早期常见的如纸质媒体举办的沙龙、读者见面会等等就是最早的雏形,但随着数字互动媒体的发展,虚拟与实体的结合已经或者将要达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例如在虚拟社区SECONDLIFE中大量的实体商家在上面投放广告,更有甚者据说瑞典要在SECONDLIFE上成立虚拟大使馆,例如大唐风云游戏与QQ能量枣(实际上是牛肉干)的经典合作,例如盛大网络游戏逐步转向免费(我理解实质也是走想一个更多频道的网络社区,也就是一个更大的媒体平台),例如三星与免费WAP网站合作的结合线下手机自拍播客的传媒形式。。。。。。,最凶猛的例子当属著名的网络虚拟社区西祠胡同通过与南京市政府的合作,在南京建设真正的实体社区----南京市西祠街区,线上发行的虚拟货币可以在线下使用。虚拟经济将在数字媒体时代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更真切地走近我们;
 
    综合与垂直相结合的典型者如综合社区(如西祠胡同)、垂直社区(如主攻生活主题的爱情公寓和主攻人文的天涯社区)的不同商业模式切分,也包括综合分类信息提供媒体(如56.COM)和垂直分类信息提供媒体(如主攻房地产的焦点网);
 
    以上的各种模式最终都是要落地的,都是要有商业回报的,因此如何利用深度的社区黏着、信息黏着或网际关系黏着实现广告投放效果最佳是模式的最为核心的问题,这当然对于IT的计算与存储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后面详述),但就媒体经营的角度看,核心在于“客户行为经营与精准广告投放”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把网络流量、人气、忠诚度、参与度经营好,一方面要非常巧妙或智能地实现广告的匹配。这方面已经出现的典型模式如GOOGLE ANSENCE、百度竞价排名等,但更值得期待的模式则是如搜索加社区(典型者如百度搜索+百度贴吧、奇虎的社区搜索,还会有更多)模式、垂直的视频搜索、垂直的图片搜索、智能的内容、客户属性及广告的匹配模式,这方面对IT的计算与存储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附带说一句,传媒模式的变化,给相关商业主体都提出了不同转型的要求,包括电信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要成为传媒运营商(中国移动已经通过工商总局批准,拿到了广告经营资质)、图片、视频、音乐等内容资源的价值被再度放大,纸质媒体的经营日趋艰难(杂志报纸在2006年的经营都已经非常艰难,多家纸质媒体裁员)、客户端门户侧的东西(如浏览器软件、如门户软件、影音播放软件)要非常紧密地与内容侧结合。
   
 
B4:数字互动传媒技术及模式的发展,将带来整个以传媒为核心的传媒价值链各要素的
    变动和新模式出现。
 
    简单地说,包括媒体交易、媒体监测、媒体认证支持、媒体平台建设、媒体内容管理与分流、媒体发布、媒体延伸等不同的新媒体商业空间都会出现商机。
 
    如撮合广告主与媒介之间的媒体交易平台(通俗地说,也就是B2B的媒体专业版)、媒体监测(对媒体投放效果、媒体的客户体验质量监测,后者的全球性企业已经在全球部署上万个监测节点)、媒体内容管理与均衡分流的技术方案提供(CDN技术)等等都将迎来新的发展。
   其中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媒体或交易的认证支持模式,也是我个人非常看好的模式。其原因在于,一般来说,任何涉及到与海量客户、业务、信息的交互或交易相关的业务模式,都一定离不开底层的认证支持,通俗地说,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行为需要身份证的认证,企业的行为需要工商执照,连通信设备入网都需要认证,网络上也同理。
   这里的认证支持又可以细分为应用类的认证支持(如建立卖方或买方的快速资质认定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买方的信用评价体系,如阿里巴巴要想让自己的海量企业客户顺畅交易就必须购买这类服务)、交易类的认证支持(如支付宝这样的相当于交易中的信用认证服务提供)、基础身份类的认证支持如微软的PASSPORT)
 
C:随着计算与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对于计算与存储技术的旺盛需求,
   IT产业将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技术与模式。
 
   技术创新与需求拉动两个轮子永远是相互驱动,哪些是更有机会的IT机会?基于TMT能力融合框架,结合前面的媒体变革趋势分析,我们是可以做一些预测的。
 
C1:更加智能、友好的人机、人人、人网对话技术。
 
   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无数科学家、工程师都在思考一个基本的也是永无止境的问题:如何让计算机真正智能地理解人类意图。而在数字互动传媒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更是对这样的技术突破表达了现实的商业诉求,如前文所述,如何更加精准地从用户的搜索数据、社区交流数据、应用数据、交易数据识别出用户是谁?喜欢什么?如何提供用户想得到的信息?毫无疑问,这将极大驱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包括:
 
   垂直搜索技术:包括视频搜索、图片搜索、音乐搜索技术。这几类多媒体搜索技术与传统的基于文本的搜索技术有本质性的区别,基于文本的搜索技术可以进入到文本内部进行关键词、标签的建立与识别,但当前的视频、图片、音乐搜索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对这些多媒体内容的相关说明,这样搜索准确性就大大降低。准确的搜索必须进入到多媒体内容的内部,从基本要素、颗粒进行信息归类及搜集。
 
   人机对话技术:人与机器对话简单地说,无外乎敲出来、写出来、说出来,尤其在说出来的语音识别技术,但现在为止的进展都缺乏大规模的商用,这也说明了该技术的艰难。不过,正因为其艰险,业界的很多高人才会一直做下去。前段时间微软以8-10亿美元收购TELLME公司,后者就是专门做这个的,而且后者的技术与大量的互联网增值服务直接对接。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业务的话务员可以取消,由用户直接对网络进行语音搜索如何?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延伸一下自己的思维,过什么是最终极的人机对话的技术?。。。。。。。。呵呵,大胆幻想一下,也许是“脑写”技术,用脑电波直接产生计算输入如何?
 
   语义网技术: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伯纳斯李,这位英国人是位绝对的神人,他对互联网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超文本链接”。他后来提出的进一步思想是解决“人网对话”的技术---语义网技术,简单地说,就是使网络能够理解人的意图。这当然非常艰难,但当前主流的搜索技术都可以视为语义网技术的阶段性版本或阶段性应用。
 
   总结一下,以上几个技术看上去似乎都很艰深,但在商业上的意义极为巨大。至少,从数字互动传媒的眼里,这几个技术是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匹配,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的最佳匹配。 
 
 
C2:支撑以上应用类技术实现的计算与存储技术
 
   以上所有的技术都隐含着对于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要求。例如,假如存储技术没有进一步的突破的话,即便以上的搜索等技术都能实现,也会因为近乎无限的存储空间要求丧失现实商业价值。
 
   说个具体的,SIM卡技术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再具体地说,SIM卡的存储容量、计算速度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对于前面所有的TMT模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支撑作用。作为客户端侧的东西,很多事情要么终端做,要么SIM卡做,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有CPU、存储器和操作系统。终端多的是无线的处理部分和显示部分。对比一下,卡的优势就出来了。第一,终端的标准极不统一,是大规模应用部署的天然障碍。例如,要在手机上装播放软件,里面的资源可能就会打架等等。第二,卡相对于终端的成本优势太明显了。因此,我认为卡作为移动通信终端的基础计算与存储能力还有极大释放空间。现在SIM卡已经能做到128M或以上的存储容量,下一步将达到G级。通俗地说,以后这一张小小的SIM卡,就具备了计算机最核心的能力,同时还是运营商进行规模性业务部署的标准平台。
 
 
C3:把以上各种技术统领起来的系统构建技术。
 
   作为构筑理想的TMT融合商业模式的实现技术,简单是说有两类,一类是面向互动数字媒体实现的软件开发技术,当前比较主流的首推AJAX开发技术,这东西与以往的传统开发技术(如PERL、ASP等开发技术)对比的话,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开发互动信息交互的界面更友好、速度更快,符合数字互动传媒的要求。二是用户、业务、应用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简单地说就是个数据库,但这个数据库要把海量的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没有它一切搜索、匹配都没法做。
     
  以上基于TMT融合能力框架,对当前已存在的TMT之间的交互融合模式进行了解释,也尝试着对可能产生的商业机遇和潜在模式做了一些分析。
   
   最后一句题外话,每次对于行业趋势或者规律的分析告一段落的时候,最终的感想往往就是“尊敬”,对于那些推动了TMT各个门类发展的伟大的科学巨匠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包括奠定了通信科学理论基础的香农、奠定了计算科学技术基础的图灵、创立了电磁波理论的麦克斯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