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险在这里(财报分析探讨十)

(2012-02-14 23:54:11)
标签:

分部报告

成长性

投资风险

cel

iscar

巴菲特

年报

会计准则

股票

分类: 财报分析慢谈

    其实,探讨巴菲特为什么买这家公司而没有买那家公司的问题,是有些不现实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投资思考本来就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人不同特点,个性化极强;二是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巴老的投资思考框架及实践亦非我辈凡夫能及;三是在某种意义上,投资也有个机缘的问题,甚至过程中会有些许偶然成份(结果并非偶然)。
    不过,以色列的CEL公司与ISCAR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前者业务主要局限在国内,亦即有一种“地域”天花板。但是,ISCAR的情况就不同了。
    在2006年度至股东信中,巴老详细介绍了收购ISCAR的过程,该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也跃然纸上:在61个国家运作小型消耗型切割工具生意;不断开发新工具以提高客户生产效率,帮客户赚钱同时自身不断盈利。在2007年信中,巴老又具体介绍了公司的经营进展:在中国大连开设工厂,将控制中心搬往有硬质合金原材料钨的地方;面临巨大成长机会。
    显而易见,在众所周知的中东特殊地缘情况下,收入来源、资产放置皆主要位于以色列的CEL,其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业务遍及61个国家又开始到处设厂的ISCAR。其实,私下猜想,巴老在致股东信中特别强调ISCAR的“61个国家”的业务背景,似乎在暗乎说:看,我没有忽视风险因素噢。
    探讨有些跑题了。我们并非主要探讨投资,而是借其来探讨财报分析的诸多问题。那么,CEL与ISCAR两家以色列公司的风险因素与财报分析是什么关系呢?一个重要的联接点是分部报告,亦即公司的收入与相应资产负债不同业务板块划分,这种划分可以按区域,也可以按业务种类。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专门的分部报告准则,在其第二条指出,企业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披露分部信息。
    不过,对于财报分析而言,就不用象会计准则这样刻板了,需要突破这种经营与地区的常规划分,从更多角度、更广泛意义上来考查划分特定公司的业务。其实,分部报告也可以理解为业务结构,或者就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既使得企业面临不同风险,也会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并且,这种结构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有优化的可能(比如ISCAR在中国设厂)。
    多说几句。结构是个有趣的问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比如思维结构。当一个人生气时,如果仔细自查可以发现,很可能是某些情境的发生打破了一些固有的心理结构,导致了不平衡。比如,本以为这只股票要上涨,却出现了大跌。所以,也要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试举几个特殊的业务结构,比如关联交易收入占比较大,又如有大客户信赖情况,再如产品大部门出口,还如主要技术路线与同行不同。其间,风险因素与发展空间异常渐显。于是,年报中或许有专门的分部报告,但做为分析者,尤其是投资者,更需要勾画出自己的分部报告,勾画的过程也是逐渐理清风险与成长因素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CEL公司介绍的一些业务结构,其中收入数据包括拨出、接入与漫游情况,通讯服务与手机配件销售情况,收入来自个人与公司的情况,先付费与后付费的情况,等等。没研究过中移动与联通的年报,不知其中的披露有否如此详细。
    在考查CEL公司年报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陌生指标,比如Period churn rate及ARPU这样的特殊指标。由此想起了数据资料体系的问题。让我们画个图轻松一下。以投资者角度,所分析数据体系可按下图梳理,其中底层是行业数据,中层是公司具体的财报数据,最高层是估值数据。

    那么,如果有一种数据贯穿于这三个层次的话,那是什么呢?

 

http://s14/middle/54afd8aftb8eea12aed1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