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元东元
元东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315
  • 关注人气:1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涯独行人,问君几多愁——读明代诗人谭元春《舟闻》

(2018-05-26 10:05:06)
标签:

古诗新解

明诗

谭元春

文学

诗歌

分类: 诗词新解*文史聊斋

作者谭元春是明代文学家,字友夏,湖北天门人。他是竟陵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文学主张强调性灵,反对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有《谭友夏合集》。

这首诗是写旅人在江上乘舟远行,听到岸上传来的钟声,不觉触动愁绪,有感而发。

 天涯独行人,问君几多愁——读明代诗人谭元春《舟闻》

起句杨柳不遮明月愁,写江上景色。江畔,杨柳依依;天空,明月徘徊。月与柳,在古代诗词中都是象征离情别绪的意象。

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便用今番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描写征人在旅途中的愁况。谭元春这句诗便是点化柳永诗句而成,但又有所创新,一个字,把明月拟人化。

杨柳不遮又突出了愁的沉重和深广,似乎杨柳也遮不住明月的愁颜。其实,明月愁正是旅人之愁,旅人天涯飘荡,见月生愁,所以觉得月也在愁,这是一种移情的写法。

尽将江色与轻舟,是说乘船在水上航行,极目所见,无非江景,终日与烟波为伴,甚觉枯燥乏味。

这一句诗透露出诗人的寂寞。其中的江色是虚写,但它与上句的实景相配合,构成一种水月相映,凄迷苍凉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作者的愁绪。

远钟渡水如将湿,是运用通感,想象钟声被浪涛打湿,听起来格外沉重,格外徐缓。

这是在诗人寂寞难耐之际,忽然听到岸上的钟声,这钟声对他来说,不啻空谷足音,听起来倍感亲切,又觉得相隔那么遥远,流露出来的是对水上生活的厌倦,也给读者以压抑之感。

来到耳边天已秋,这最后一句,紧承上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钟声之慢,同时,又写出了对季节变换的感受。

作者在舟中生活多日,犹如远离人世,忘记了季节。猛然听到岸上的钟声,寻声远眺,只见天地间一派萧飒的秋景。

秋天是令人感伤的季节,在这个季节离乡远行,随波飘荡,就更容易触动愁肠。

这首诗短小凝练,深沉隽永。诗人选择了最能表现离情别绪的多重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又调动起新奇的想象,运用夸张、拟人、通感、移情等手法,创造了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意境。诗中虽然化用前人诗句,但能别出新意,其感染力很是强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