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古诗新解文化东元书坊 |
分类: 诗词新解*文史聊斋 |
“疏”与“密”是古人诗词写作的手法之一,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大者为米“密”,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
在诗词创作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