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读书的民族不可能强大起来

(2014-05-30 09:53:30)
标签:

阅读

阅读率

图书出版

东元书坊

网络阅读

分类: 出版编务*好书推荐

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怎比读书香。”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顾光旭写的对联。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也有一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朝郑成功更以对联自勉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三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古代国人酷爱读书,以读书为至乐。

据最新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就纸质书阅读率来讲,在10年持续走低后开始回升,按照每人一年多读0.38本图书推算,全国一年多读了上亿本书,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调查数据还显示,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工作忙”成为我国成年人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2013年有37.1%的人不读书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有32.9%的国民不读书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

如此,尽管我国读书的人和读书量开始多起来,但较之法国(20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等国家的人均阅读量比,我国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对比以色列国,据联合国的一个调查显示,各国人读书的习惯中以色列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2013年),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也居全球之冠。这里再引用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我国企业家人均年阅读纸质书0.5本,也就是半本书,而日本的企业家则是人均50本,差距达100倍。不管我们是多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不能不承认上述的数据是多么刺眼。无怪乎一个日本人写文章说他不相信中国会强大起来,因为在中国大街小巷看不到几家书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不读书或是没有时间读书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而一个爱读书、挤出时间读书的民族,哪怕历经苦难,也会爬上人类智慧的高峰,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最为典型的要数上面提到的犹太人。以色列每个村镇都有布置典雅、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以色列人喜欢读报订报,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更有买书的习惯,被赞誉为“以色列人买报纸比买面包积极”。犹太人人口如此之微,中国人人口如此之巨,但犹太人对世界的贡献并不逊色于中国人,就是因为犹太人把读书融入了血脉之中。

还有许多爱读书的例子可在许多网站上看到:

俄罗斯各城镇的书店星罗棋布,无论在车站候车厅和机场候机厅,还是在宾馆,总能看见男女老少抓紧点滴时间阅读书报刊。俄罗斯人饮酒多,且量大,但家中很少摆有酒柜,但每家都有制作精美、摆满书籍的书柜,并且置放在房间的最显眼处。

冰岛人有的住房并不宽敞,家具也挺简单,但至少有几只装书的箱子。女儿出嫁,嫁妆中竟少不了成捆的书和新制作的木书箱,这些书既包括女儿喜欢的各种读物,也包括女婿喜欢的读物,甚至还有未来小宝宝的启蒙画报等。

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正是爱读书使得匈牙利获得丰厚的回报: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国画大师李苦禅有名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升华还是沉沦,也要看阅读的面与量,而一个国家谁在读书,有多少人在读书,或能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是啊!一个穷得为面包奔波的民族是可怜的,而一个富得只剩下面包的民族则是可悲的。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方面,横遭重重磨难的犹太人给我们立了一面镜子,如果有那么一天,国人自觉地把读书当成吃面包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就会截然不同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