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难得停电
乔志峰
这个标题估计会让不少人感到奇怪。是啊,现如今电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停电,洗衣机不转了、电冰箱罢工了、屋子里的灯不亮了、电梯也停止上下了,衣食住行都会受到影响。而对于我这样以写评论为生的人来说,须臾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对电的依赖度更高。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就连停电这种“坏事”,也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收获”呢。
早上6点半,我跟平时一样起床,先去开电脑,这才发现停电了。然后听见母亲在厨房叫苦不迭:“水也停了,咋做饭?”没办法,我家住在30层,只要停电,必伴随着停水、停电梯,就连网络和固定电话都用不了。所幸,家里还有一些蛋糕、饼干之类的点心,于是一人再配上一杯饮料,算是吃了一顿“西式早餐”。当父亲幽默地说“今天吃的是西餐”时,母亲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了,还笑了起来。
按照平时的生活节奏,吃完饭,母亲会收拾屋子拖地,父亲会看会儿电视,我则会坐在电脑前浏览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然后选择话题写出评论文章,投给报刊杂志。电一停,一切都被打乱了。闷坐了一会儿,父亲和母亲决定:走路下楼,到超市去逛逛,就当锻炼身体了。听着他们的关门声,我更加百无聊赖。每天上午本应是我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段,突然没事干很不适应。
怎么办?我决定找本书消磨一下时间。打开桌子上的一个信封,拿出一本《青年记者》来——我有一篇拙文发在上边,这是杂志社给我寄的样刊。随手一翻,就被里边的文章给吸引住了。一组惯于版权的文章很有分量,而一篇解读最近很火的澎湃新闻“神速生产新闻”的解读文章虽然不长,却令人很受启发。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静下心来看一边书了?我自己都不记得了。我用了半个小时时间看完了这本杂志,同时也下了一个决心:今后每天要至少抽出一个小时读书,给自己充电、开阔自己的思路。
看看表,才8点多。白昼漫漫,还得找点事儿干。灵机一动,我决定练练书法。我算是“资深书法爱好者”,自幼就喜欢书法,也用过几年功,虽然一直没有写出啥名堂,在熟人圈里还算“小有名气”。只可惜这几年忙了,笔墨慢慢也都生疏了。摊开毡子,先在旧报纸上写了一阵儿,等感觉写顺了,才铺开宣纸,一连写了好几大张。我书写的内容,都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之类耳熟能详的诗词,为的是能够不假思索、心手两畅,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用笔和谋篇布局上。写了一个多小时,直写到两鬓见汗方才停笔,连呼“痛快”。这时,我已经有了新的计划:去拜访一位老朋友。
说起这位郭姓老朋友,还颇有一点传奇色彩。他原先是农民,学历也不高,种了几年地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竟然做了记者,辗转数家媒体,频有重磅文章引发关注,俨然“一代名记”。正当人们为他赞叹的时候,他却又转型了,办了一个书画院,从事起文化推广工作。他本人也在五十岁“高龄”拿起了毛笔,专攻欧体楷书,倒也颇有功力。我跟他多年未见,半年前偶然遇到,才互留了电话。他盛情邀请我去他的书画院看看,我也满口答应,却一直未能成行。难得停电,偷得浮生半日闲,又刚过了一把书法瘾,何不乘兴而往?
打去电话,他也很高兴,一叠声催我快去。我也不耽搁,说走就走,赶到郑东新区一处写字楼的16楼,见到了他。老友相聚,寒暄几句、喝几口茶,就走向画案。他目前正在为某活动准备作品,他写,我正好可以现场观摩。正看得津津有味,又有人来访,原来是书画家范老师。范老师是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水平高、造诣深。三个人谈书论道,说书法、讲道德经,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范老师还现场挥毫,赠我草书作品一副。真是不虚此行。
中午就在郭兄处用餐,正吃,父亲发短信过来:“已来电。”想起今天还没写稿,想起博客还未更新,我就坐不住了。人往往都是这样,被习惯性思维或其他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推着,就像耕田的牛,无须扬鞭自奋蹄。匆匆吃完饭,起身告辞。郭兄和范老师送我出来,问何时再来相会,我脱口而出:“等下次……”忽然觉察不对,生生将“停电”两字咽回去了。否则,不知两位得知我是家里停电才想起造访,会不会笑我“不讲义气”?停电不常有,朋友却须常走动。难得停一回电,让我做了一些平时未做的事,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索和感悟。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乔志峰评论”(qiaozhifeng000)
一直播,乔志峰(ID:5390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