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肇-星的儿子上的啥“超级班”?
乔志峰
据11月1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朴槿惠闺蜜之女申请退学,曾被曝走后门上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10日称,崔顺实的女儿郑某已经提交了退学申请。郑某去年以“马术特长生”的身份考入梨花女大,而该校特招生中从未有过“骑马”。不久该校师生爆发示威,校长崔京姬于10月19日引咎辞职。
利用特权和影响走后门上大学,是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野蛮践踏,现代文明社会里绝不能出现如此丑陋的现象。不过,看了新闻,也不由得心生好奇——外国特殊人物的子女通过特招生的方式上大学,国内类似现象多不多?还有一个貌似有点敏感的问题:国内高官的子女,都上的是什么学校呢?翻出我2013年写的一篇评论,至今读来,似乎并未过时。转发原文如下:
李肇星的儿子上的啥“超级班”?
李-肇-星曾讲和儿子斗嘴趣事,胡=锦=涛称孩子有道理。李=肇=星毕业于北大,孩子高考却报清华,说想报个稍好的学校。成绩下来后,儿子说他们班20多个进清华,13个北大。李=肇=星说难考的学校不是更好?儿子垂头丧气地回了房间,过一会儿才出来,说:被你给说糊涂了,考上北大的人少是因为我们班报北大的人就少。李=肇=星后来把这事讲给胡=锦=涛,胡=锦=涛显然支持校友,说:孩子是认真的,也是有道理的。(2013年12月19日《北京晨报》)
父子斗嘴,妙趣横生。外交家嘴皮子利索,外交家的儿子也脑筋转得快,颇得乃父家风,令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却不由好奇:领导的儿子上的啥“超级班”,竟然20多个进清华,13个进北大?如果没有猜错,干部子女上的肯定是重点中学,并且是在北京参加的高考。最起码,他们上的不会是传说中的打工子弟学校,也不可能是在河南山东等竞争激烈的地方参加的高考。
我不想质疑领导的子女是否“受了照顾”、“享了特权”,只是再次想到了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的话题。考试并非选拔人才的最优制度,但在目前条件下还算得上是一种次优选择,最起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嘛。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域差异巨大等问题的存在,却让这种最基本的公平也受到了冲击。北京户籍的孩子,和外地户籍特别是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所谓公平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人为设置不同的起跑线,这样的制度很显然有悖公平原则。
而异地高考的问题,更是久拖不决,虽饱经诟病却难以破冰。同为中国公民,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哪怕全家已经在北京生活多年,却仍无法跟北京孩子一样平等地参加高考,只能选择出国或黯然返乡。拿条条框框来为教育设限,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教育领域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一方面让大城市的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轻而易举就能上个好学校,进而拥有“锦绣前程”;一方面却让“小地方”的大部分孩子因户籍制度的存在,而不得不从小承受更多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沉疴痼疾,难道还不该早日进行改革吗?
除了少数“既得利益者”,大多数人对于教育公平都有着强烈的诉求。2010年,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有关部门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此事最终结果如何,我没看到后续报道,估计只能是不了了之。近年来,一些地方虽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上时有“新政”出台,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并未触及体制本身。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普通家长人微言轻,呼吁再大声也作用有限。如果像李-肇-星这样有影响的“大人物”,在跟自家孩子就“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话题斗嘴打趣的同时,能够为教育公平说几句话,那该多好啊。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6-11-10/doc-ifxxsfip43956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