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向“提前学”宣战教育部门应有作为
乔志峰
上海市教委向“提前学”之风宣战。从凌晨4点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带着小板凳和iPad赶来,一边排队领号一边玩游戏……这种排队现象出现在上海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报名这类培训班的学生,从过去的小学四五年级,扩展到如今的幼儿园中班、大班,一些家长为了在知名培训班“占坑”甚至给还没开始上幼儿园或者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报名。6月23日上午,上海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幼升小”家长有关“提前学拼音”等问题的焦虑——拿出数据,语文教学专家、幼儿心理专家、小学校长等齐上阵,劝说家长“千万不要提前学”。这是全国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在暑假前向社会上“提前学”的风气宣战。(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时至今日,补课、超前教育之类,依然是某些学生和家长的暑假“主旋律”。作为一名学生家长,从孩子放假前开始,我就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的短信或电话。我对此基本上都置之不理,从不因此而增加孩子的负担。或许在其他一些家长看来,我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家长吧。
我一直认为,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爱好、让孩子快乐地生活,才应该是最正常的亲子逻辑。为何现如今“正常”成了“另类”,“不正常”反倒成了常态?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当然是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上。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原本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能提高分数的,都是“好”的;无助于提高分数的,都是“没用”的。于是乎,无数孩子被强行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学习、学习再学习,培优、培优再培优,超前、超前再超前,就成了他们的一成不变的生活。
除了教育体制和大环境,有些家长太过现实的自私考量,也为教育领域的不正常现象推波助澜。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一个好“钱程”,他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上,甚至不惜为此压制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性,不断将起跑线前移。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家长自己也因此疲惫不堪甚至疲于奔命。应试教育让家长迷失了方向,家长的迷失更加剧了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威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有些家长真的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好好反思一下:用剥夺孩子快乐、有悖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提前”,值得吗?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成才,最起码让他们做个快乐的人?这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需要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更应有所作为。上海市教委向“提前学”之风宣战,一方面表明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鲜明态度,同时更是通过权威数据和专业人士的解读,对家长们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这既是职责所系,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值得其他地方的教育部门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