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近日,某大V医生连发数条微博,直指医患关系趋于紧张不乏媒体的不实报道推波助澜。在这之前,甚至有人称“中国最大的医闹是不良媒体”。医疗报道该如何把握医学的科学性?媒体又该如何承担不实报道的责任?相关问题再次引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医生和患者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现如今却似乎成了一对“冤家”,患者防着医生,医生也对患者戒备重重。何以至此?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在患者看来,医生的形象早已充满负面色彩,但或许,医患之间本不应为敌,他们都是医疗体制的牺牲者。的确如此,在一个以牟取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不正常的医疗体制之下,根本无法实现公共医疗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更无法让患者能够得到尊严、让医生得到尊重和安全。如果不对现行的医疗体制动大手术,真正实现公共医疗资源均衡分配,医患纠纷、医闹、医疗腐败等负面新闻就不会绝迹。因此,单纯地将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恶化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医生,是不公平的,也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同时,一些见诸媒体的不太严谨涉医报道,诸如“家属拒绝签字、产妇惨死手术室”之类,无形中也让医生这个群体经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质疑。
实际上,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和压力之大,如果不切身体验,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这其实也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是否存在对宣传沟通和媒体公关不太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医务工作者的真实生存状况和工作状况更透明、更真切地展示给社会,无疑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此前有媒体报道,河南省胸科医院制作推出了公益短片《医生的舌尖》,以时下最具流行元素的载体,通过一名普通医生的一日三餐,反映医生群体真实工作状态,呼唤医患增进理解,和谐共处。该院党委书记雷新强说,这部公益短片“和热点契合度高,语言幽默风趣,观众反响强烈”,上传优酷仅5天,点击量已超21.4万。类似的方式值得借鉴。面对一些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和社会的误解,中国医生群体不能集体失声。
虽然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只是当今社会诚信危机的表现之一,但也有着医疗行业自身的特点和背景。以前提到医患关系紧张,舆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对医院和医生口诛笔伐。实际上,很多典型案例都提醒我们,作为医患关系的一方,患者在作出判断之前亦须更理性、更慎重。同时,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理所当然,但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更不能不顾常识一哄而上。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八毛门”事件:2011年有媒体曝光,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婴儿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后来,事情被证实有误,患儿父亲承认自己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儿童医院遭受社会舆论的冲击,对此真诚道歉;同时承认深圳儿童医院当初的诊断是正确的。值得反思的是,患儿父亲陈先生向媒体爆料后,深圳当地媒体当天便以《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做出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转播,掀起轩然大波。作为公共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以免误导舆论。特别是遇到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更须多方求证,绝不可“想当然”。有人说“中国最大的医闹是不良媒体”,当然过于夸张,但毋庸讳言的是,一些不太负责任的新闻报道,确实对一些医疗事件起到了误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我不赞同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过度宣扬医生就是白衣天使、就应该无私奉献。这只能在无形中将医生架到道德的烤架上炙烤,抬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不切实际的道德预期。从本质上来说,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是一种职业,干好了是本分,干不好应该下岗。医患之殇何时休?一方面,要增加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还是要从医疗体制这个根本入手,改变以药养医、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老问题,制订更科学、更合理的制度来对医生的权益进行保障、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否则,哪怕一线医生再辛苦、再努力,天天吃方便面、天天加班到凌晨,只要老百姓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患关系就很难真正融洽起来。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是阻力,负责任的媒体应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职业精神和公信力,提供更多更理性的报道和合理化建议,而非肤浅地挑动情绪、招徕眼球。
东大夫:中国---最大的医闹是不良媒体!
http://news.163.com/14/0813/14/A3HLEHA10001122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