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哈尔滨污染指数爆表,市民:出门回头一看,家没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早起拉开窗帘,看见外面灰茫茫一片;出门上班,没走多远回头一看,家没了……”这段话是近日流传在哈尔滨市民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段子。在今年入冬以来的首个重度雾霾天里,哈尔滨被浓浓的雾霾笼罩,主城区烟雾弥漫,空气质量指数飙升到400以上,达到了最高级“严重污染”。(11月4日中国广播网)
“回头一看家没了”虽然是个段子,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雾霾情况的严重程度,同时更是折射出老百姓的无奈与悲哀。环境恶化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无法得到保障了,城市不再宜居了,“家”没有了,经济发展再快、挣钱再多,又有多大意义呢?
哈尔滨市气象台台长告诉记者,供暖期和烧秸秆是造成这次雾霾天气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和2014年初冬供暖季开始后,都出现了持续的重度雾霾天气,导致哈尔滨市区内中小学被迫停课,多条高速的封闭。今年的雾霾比往年稍微晚了一点,但严重程度不减。每年供暖都会引发重霾、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政府相关部门是否该对此进行研究,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呢?
短期来看,供暖和烧秸秆是雾霾产生的主要的“元凶”,但从长期看,很多地方之所以雾霾严重,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当发展和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时候,到底该如何抉择?毋庸讳言,选择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者大有人在。海口市水务局一名副局长曾被网友称为“最牛副局长”,只因其回答海南新闻频道记者“海口污水问题为何长年未解决”的采访时,说出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的惊人答案。
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来换取所谓的“经济繁荣”的短视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已经开始日益凸显。关于淮河以南以北的降尘浓度研究显示,由于有供暖燃煤的区别,淮河以北预期寿命短了5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将走绿色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并将之纳入“十三五”规划。发展经济、建设国家不需要牺牲环境,也不能牺牲环境。面对“回头一看家没了”这样最悲情的反霾宣言,各级政府应当读懂其中的民意期待,清醒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5/1104/07/B7IFNNHD00014J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