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懂“7条人命死得值”的前提
(2013-01-11 08:17:01)
标签:
漏洞跟着民居时候多媒体杂谈 |
分类: 时评 |
先看懂“7条人命死得值”的前提
乔志峰
兰考官员:7名孤儿生命若换来救助体系完善值了。日前,河南兰考县民政局长等6人因袁厉害收养家庭火灾事件被停职,官方称火灾因住宅内儿童玩火所致。河南兰考县宣传部官员表示:“7个孩子的生命,6名干部的担责,若能换来孤儿救助体系完善及社会进步,我感觉值了。”(1月9日中国新闻网)
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和人性。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某些人对生命竟然如此漠视,也难怪此雷语一出举国哗然,诸多媒体也纷纷刊发《完善孤儿救助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兰考官员的账算得很冷血》等评论文章予以口诛笔伐。
“7条人命死得值”的说法,当然不对。然而,我们在对此提出质疑的时候,应该事先看懂这位官员预设的前提——“若能换来孤儿救助体系完善及社会进步”。不管这位官员的真实用意如何,起码是在客观上提醒我们关注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7名孤儿的生命,真的能换来救助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吗?不管别人怎么看,也不管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如何的“信誓旦旦”,我都觉得这一点很难说,我们至多只能“谨慎乐观”。
中国现行的孤儿救助体系存在严重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民政部公开回应“河南兰考7名孤儿和弃婴命丧民居火灾”事件时称,兰考火灾事件暴露了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存在孤儿弃婴发现、报案、移送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县(市、区)无专门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问题,并承诺将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主动做好对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的管理,全面提高孤儿收留养育能力。然而,针对爱心人士、民间机构主动收留抚养孤儿的情形,民政部门应承担何种责任,民政部的回应并未提及。对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避而不谈,仅仅原则性地表个态、喊几句口号,民政部门真的被惨痛的事实刺痛了吗?真的打算痛定思痛、吸取教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最起码,截至目前我没看到他们的诚意和实际行动。
如果7名孤儿的生命真能换来救助体系的完善,最起码他们也算没有白死。怕就怕虽然他们失去了生命,虽然一时间群情汹汹、舆论如潮,但喧嚣和愤怒过后一切如故,制度还是那么个制度,官员还是那些个官员,甚至连那几个被推出来“挡枪子”的芝麻绿豆官也悄然复出、异地任职了。我是杞人忧天吗?此前发生的无数活生生的事例,都可以佐证我的担心并非多余。
出现问题,媒体曝光,舆论哗然,象征性处理,平息舆论,故态重萌。这样的恶性循环和“无言的结局”,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太多了。我们常常被恶性事件震惊,我们常常对“改变”充满了憧憬和期待。然而,我们不仅未曾看到“未雨绸缪”,甚至连“亡羊补牢”都罕见。无情的事实,一次次将我们从希望推向失望,并一步步推向绝望。
我冒着被骂死、被拍死的危险也跟着兰考那位官员说一句:7条人命若能换来孤儿救助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我也觉得值了。怕就怕别说死7个人,就是死70个、700个,也打不动某些人的铁石心肠,也融化不了制度坚冰,社会依然在假装摸石头中原地踏步。如若不信,看看历年来的重大矿难事故、想想被埋掉的悲惨的火车头。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3/0109/15/8KPOJC2E0001124J.html
民政部:兰考大火暴露孤儿救助体系漏洞
http://news.163.com/13/0110/02/8KQTES2F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