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管理办法老人责任不愿没人杂谈 |
分类: 时评 |
有多少“恐怖救助”在“潜伏”
乔志峰
一个记者的“恐怖救助”之旅!2003年3月,公民孙志刚在收容站遭暴打离世。十年后,收容站改名“救助站”,暴打还是没有变:湖南三湘都市报记者扮作流浪者,被民警送到救助站,3名工作人员在警察离开后缚住记者手脚进行围殴。记者还目击到一位老人手脚被绑,拼命哀求。(1月9日《三湘都市报》)
以前,每当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质疑,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都会一脸无辜地说:他们不接受救助啊,我们不能强行施救啊,我们也没办法啊。现在,通过记者的暗访,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流浪者宁愿餐风露宿,打死也不愿去某些救助站。
某些救助站的做法,是否已经涉嫌违法了呢?他们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是想通过对流浪者施虐,使其不敢再来救助站给自己添麻烦;还是干脆就是出于变态的暴力思维?这样的救助站,还不如改名叫“集中营”;如此威猛的工作人员,不派他们守卫钓鱼岛实在是有点屈才了。
流浪者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遭受野蛮对待后基本上只能是有苦难言,导致“恐怖救助”能够长期“潜伏”。流浪者也是人,也有尊严,他们的合法权益也不容侵犯。更值得深思的是,类似的现象在多大范围内存在?为什么没人管?记者暗访能够发现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什么发现不了?应该被追究责任的,恐怕远不止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
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其中明确规定: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这说明,我们并不缺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的是执行的力度和刚性,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期待当地政府能够对此事一查到底,严惩相关责任人,并痛定思痛,堵塞制度和监管的漏洞。同时,其他一些地方也应怵然而惊,进行一下自查,看本地是否有类似的“恐怖救助”在“潜伏”。
新闻链接
http://bl.voc.com.cn/article/201301/201301090859545205.html